【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国强]台湾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名称
  作者:陈国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8 | 点击数:18229
 

 

台湾省现存原有的少数民族,我们概称为高山族。在台湾,由于未调查识别民族,只研究“族群”的文化丛;加上台湾当局不谈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过去将台湾现存原有少数民族,称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并按所居行政区域,分为平地山胞与山地山胞。这是不承认他们的少数民族地位的称呼。
早在台湾光复后,台湾就称他们为先住民、土著族、南岛语言诸族、南迴族等,近年来又称为台湾原住民。这些名称,都反映不出一个民族族体的称呼,仍有待于科学的调查识别,才能确定台湾原有的少数民族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并按民族调查识别的结果,来确定其民族名称。
台湾少数民族的族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在台湾的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以及历史上记载的三国“山夷”、隋代“流求人”,都是越族的先民及越族、越族的后代。唐代,随着大陆民族的迁入,以及南洋菲律宾人、马来人的迁入,融合成为明代的“东番夷”、清代的“番族”,这应是台湾现存原有少数民族的最早直接祖先。由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清代的“番族”,又划分为野番、生番,化番和熟番。在十七世纪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侵略台湾,及荷兰侵占台湾三十八年中(1624—1662年),西方殖民者称为“台湾的土著”,后来也分别称为平埔人和其他名称。日本侵占台湾的五十年中,妄加改称为“蕃族”、“高砂族”。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沿称为平埔、泰雅尔、阿美、赛斯特、布嫩、派宛、米欧、雅美等。目前,台湾当局普遍称为平埔、泰雅、赛夏、曹、布农、鲁凯、卑南、阿美、雅美等族。
台湾少数民族是何时形成的?根据考古发现材料与文献记载,因台湾古代是闽越族居住地,他们是在原始社会后期才形成的。因此,考古发现的多是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至于文献记载中的三国“山夷”与隋代“流求人”,也应是闽越的后代,只有经过唐代以后,从大陆和南洋迁入民族的融合,才形成为明代“东番夷”和清代“番族”,这才是今日台湾现存原有少数民族的直接祖先。
对台湾现存原有少数民族,包括平埔、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赛夏和雅美,尚待科学的民族调查识别,才能确定他们是一个民族的支派或不同的民族。同时,随着民族调查识别,族名就容易解决了。台湾当局现称他们为“山胞”,并不当作少数民族,这是不对的。现称为“台湾原住民”,也是指这群人,未明确为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仍需进一步调查确定。
 
一、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
 
民族是在原始社会后期才形成的。正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所说:“各亲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各个部落领土融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也成为必要的了。”〔1〕在原始社会,包括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游群,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都属于民族形成前的“先民”。
台湾发现的“左镇人”化石,经研究属于旧石器时代后期、三万年前的古人类。虽然“左镇人”的发现,把台湾的古代历史推前到三万年前,但其时尚未形成为民族,其主人还不是民族。〔2〕
1968年以后,台湾考古学者、古地质学者又在台东县长滨乡发现了“长滨文化”。经研究,“长滨文化”属于一万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尽管“长滨文化”发现不少古代文物,但其主人也还未形成为民族。
新石器时代,台湾发现的遗址近千处,归纳起来,主要有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中期的圆山文化、老崩山系统文化、牛骂头文化、牛稠子文化、东海岸纯纹红陶文化;晚期的芝山岩文化、圆山文化后期、植物园文化、土地公山系统文化、营埔文化、大湖文化、凤鼻头文化、卑南文化、大坑文化、麒麟文化等。金属时代有十三行文化(旧社系统、番化系统)、番仔园文化、大邱园文化、茑松文化、北叶文化、龟山文化、静浦文化等。〔3〕
这些文化的主人,大多数是在新石器时代,他们应是民族的“先民”。但有些文化,延迟到历史时代,例如凤鼻头文化,又可分为三期(类型):第一期(印纹红陶文化类型),约为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之间。第二期(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约为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到公元前后。第三期(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约为公元初到十六七世纪汉族文化大量进入为止。这一期的考古发现,其主人已形成为民族,应与历史文献记载相印证。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台湾古代与福建一样,均为闽越族居地,在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中记载:在台湾山上“有越王射的正臼,乃是石也。”《临海水土志》已佚失,但引文载于李昉《太平御览》卷780东夷中。李昉《太平御览》还记载有:“夷州(指台湾——引者),四面是溪,顶有越王钓石在焉。”〔4〕由上述材料, 可证明在远古台湾,有着越王,既有越王,就有越的人民,即生活着越族。证诸《山海经》,应为越族的一支——闽越。故古代台湾居民,应为闽越人,而非高山族。这些闽越人,可算是后来高山族的一支主要来源,即为高山族“先民”之一。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古代记述的夷州,是台湾的古称。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述了“夷州”上“山夷”(夷州人)的生活文化,归纳起来有分散、荆障、杂居、木鼓、踞坐、竹筒饮酒、歌舞、猎首、拔齿等。山夷应是闽越的后代,也应是今日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三国时山夷还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阶段,即相当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主要特征是氏族部落社会,还没有产生私有制和零星现象的奴隶制,我们认为应是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
《隋书》卷81《流求传》记载的流求,也是今日台湾,流求人应为山夷的后代。他们的生活文化,大多与山夷类似。如社会组织的王、帅、小王、鸟丫帅,应是原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中的各级领袖和酋长;从生产工具看,已较山夷的石器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流求人的文身、贝饰,作为先民的文化特点,还一直保留到今日台湾少数民族身上;男女婚姻已出现聘礼,是买卖婚姻,还保留原始的自由恋爱;饮食已知制盐、醋、酒,也知歌舞;丧葬埋地下,不建坟,也食死人之肉,反映生活的原始、困苦;使用习惯法与望月盈亏以记时节,还处于较原始状态;好战斗,喜骷髅,祭其神。以上这些习俗,如饮食用手,今日南洋马来人也用手取食,都与古代越人习俗有关。又如贝饰,虽保留到现在台湾少数民族中,但因流求人为山夷后代,应系闽越族子孙,何况尚找不到他们从南洋迁入的根据。南洋马来人等迁入台湾是唐代的事,故流求人应仍视为今日台湾少数民族的“先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何星亮]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问题
下一条: ·[葛岩 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龙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邵晨宁]古代“麻风女型故事”的形成及其意义·[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吕慧敏]试论东北人的构成对二人转形成的影响·[向柏松]龙的多维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朱恒夫]社火與賽戲的形成、發展及藝術形態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张隽波]二十四节气歌形成时间及流变路径初探
·[王德胜]德州街巷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探析·[萧放]端午节习俗的形成
·[朱霞]精英与民间文化互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形成探析·[周秋良]民间送子观音信仰的形成及其习俗
·[张之帆]轿子的形成、演变与跨地域传播·[黄瑜]广西三江和里“三王”神诞仪式形成和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