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
  作者:记者 杨凯   摄影/图:浦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8 | 点击数:8118
 




春节前的颐和园内,一座石狮子回首望“春”
浦峰 摄


 
  虽然“春节”正式成为中国农历新年的名字只是近百年间的事情,但是,有关“春节”的历史却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一年一度的春节如同脚步一样,既厚重又轻灵地迈过神州大地。

  “春节在古代一直叫‘年’,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新年。老百姓叫‘大年初一’,文人学士叫‘元旦’、‘元日’。”北京大学民俗学副教授陈连山说,“虽然辛亥革命之后引进阳历,春节丢掉了‘元旦’的名字,但仍然是我们最大的节日。”                

  农业生产催生春节习俗

  世界上似乎很难找到另一个节日,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快乐、祥和,而且时间跨度那么长。虽然精确地说,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春节更像一次漫长的假日狂欢。

  北京旧时的童谣这样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至于春节的结束,一般都认为要到来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从腊八到元宵节,算起来竟有一个多月。节日的高潮,便在除夕之夜和正月初一。

  今人邓云乡在《增补燕京乡土记》中,曾生动地描述了一番北京年夜的“协奏曲”,是“噼啪”的爆竹声、“噔噔噔”的剁饺子馅儿声和各路铺子里“噼噼啪啪”算盘结账的声音。如今,结账早已不用算盘,剁馅儿声音亦不常闻,只有烟花爆竹的声音还伴随着人们的说笑,迎来一个又一个新年。

  “关于春节起源,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具体起源时间很难考证。学术界有过几个假说,例如‘腊祭说’、‘巫术说’和‘鬼节说’,都没有充分论据。”陈连山说,“但是,我们可看到春节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

  “比如,‘岁’字原来是一种斧类砍削工具,用来收获庄稼,也用于收获后的杀牲祭祀,‘岁’渐渐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成为一种时间段落标志。‘年’字也如此,《说文解字》的解释,‘年,谷熟也。’后来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这说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产生了年的概念。确定了年的长度以后,一年的开端就是新年,慢慢就演化出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或者说春节,无疑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陈连山说。

  守岁在唐代流行全国

  所谓“一夕变冬春”,在春节里最易勾起中国诗人心绪的,大概就是完成辞旧迎新的除夕了。“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这是唐人的诗句。

  而与除夕密切相关的节俗,便是守岁。

  “晋朝已经出现守岁习俗。晋人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到唐代,守岁习俗已流行全国。”陈连山说。

  从唐太宗李世民传世的几首诗歌来看,唐代过年,皇帝会召集近臣一起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正是出自李世民的“御制”。

  在除夕守岁一夜时光里,古人何以遣怀?“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这是唐人孟浩然的婉约;“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这是清人赵翼的豪放。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年过除夕,正赶上下雪,他很高兴,写了一首《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也有像明代文徵明这么“另类”过除夕的人,“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当然,更多的还是欢乐。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过一首《除夜有怀》诗,有“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两句,似乎大家可以在守岁时玩一些类似射覆猜谜式的小游戏。

  更早的春节节俗记载,可以到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寻找,“爆竹”、“桃符”、“屠苏酒”等传统春节意象,都已走进当时人的记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01月11日 第05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潘知常]最后的晚餐——春节联欢晚会与新意识形态
下一条: ·[萧放]民族天幕的永恒明灯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