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刘江]德宏傣剧发展模式初探
  作者:刘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31 | 点击数:7582
 

 

摘要: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傣剧是德宏傣族喜闻乐见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从历史中走来,在今天面临巨大挑战。深入考察傣剧的传统化与现代化两种发展模式,探索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以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傣剧《南西拉》在2007年10月的上演,引起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热爱傣剧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的思考。作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傣剧怎样走过昨天,在全球化、现代化促进各民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剧民族传统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傣剧的处境如何,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傣剧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云南西南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明末清初,汉族的皮影戏、滇剧传入今德宏州盈江县,与盈江盏西、支那两地傣族的歌舞以及佛教寺院经文诵读结合,形成了最初的傣剧。清末,盈江傣族民主人士刀安仁对傣剧的定型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多次从腾冲县请来滇剧演员指导傣剧,并在自己的干崖土司署组织了第一个傣剧班,成为傣剧发展新起点的重要标志。傣剧艺术不久就传播到德宏其他傣族地区,芒市、南甸(今梁河县)、陇川等德宏各土司衙门相继效仿。表演傣剧成了土司府当时的一种时尚娱乐,随之扩散到民间,一些较大的寨子纷纷组织起自己的傣剧队。民国期间,傣剧班子方兴未艾,仅盈江县就有傣剧班205个[1]。创作改编和演员队伍逐渐成熟,涌现出一批知名傣剧艺人,这些民间艺人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傣剧蓬勃发展的艺术骨干,为傣剧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6年德宏州宣传部召开“傣剧的发展与改革”座谈会,邀请有关部门和民间艺人参加,首次对傣剧的发展进行研讨,并举行了全州性文艺汇演,开创了傣剧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新局面。随后更多的傣族群众参与到傣剧的队伍中,仅潞西县的傣剧队在短时期就达到了100多个。1959年,盈江县成立德宏州第一个傣剧专业团队;1960年,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3年德宏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成立,并下设傣剧队,这为傣剧向更高的艺术领域迈进奠定了基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州所有的专业团队和业余演出队被强行解散,一些知名傣剧艺人也受到迫害。
1980年以来,省、州、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傣剧艺术培训班,对包括专业团队、民间艺人和部分业余团队骨干人员进行创作、编导、表演等方面的全面培训,培养了大批傣剧艺术人才。傣剧从复苏迅速蓬勃发展,盈江县傣剧队多达170个,潞西县60多个。1985年在州文工团的傣剧队和潞西县傣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德宏州傣剧团,集中、整合了全州的傣剧艺术人才,傣剧艺术全面进入民间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两条路子并进的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傣剧之所以在德宏及邻近的傣族地区有极大的生命力,成为傣族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汇聚了傣族人民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崇尚、民间音乐歌舞、语言文学等等于一体。在内容上傣剧一般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傣族人民家喻户晓民间叙事长诗改编而来的剧目,它以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在傣剧剧目中占相当的比重;第二部分是从汉族戏曲和章回小说移植改变的剧目,其内容与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相距遥远,但它通过在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上的傣族化处理,带给傣族人民全新的感受和认识,把他们的视野扩展到他们社会生活之外遥远的时空,满足他们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的心理追求;第三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时间性。在艺术形式上,傣剧把德宏傣族民歌情歌与佛寺吟诵经文的调子运用于曲调唱腔中,服装和化装、乐器和舞台设计上都有鲜明的傣族文化特色。在语言表达上,傣剧成为除藏剧之外全国仅有的用本民族语说唱的少数民族剧种。民间是傣剧的根基和肥沃的土壤,广大群众一直是傣剧发展的主体,傣剧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间性、广泛性和地域性。
傣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之无愧的。官纯寨傣剧队是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案,它基本上能反映出农村业余傣剧队今天的处境和发展态势。
官纯隶属盈江县莲花山乡(2005年并入平原镇),位于盈江县县城向北延伸至山峦的坝子中,官纯寨距县城315公里。2006年底,官纯寨共有142户,704人,傣族人口占97%以上,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傣族大寨子。官纯土地平坦肥沃,水资源丰富,村民世代以经营稻作农业为主,近年来全村人均纯收入在3100元左右。
官纯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官纯一直是当地政府推行新政策、新措施的试点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培育,形成积极开放的村寨氛围。另一方面,绝大多数村民都受过不同程度的学校教育。寨子祥和又热闹,既民族特色鲜明又不乏现代化气息;村民既淳厚又开放,既温和又积极。良好的自然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和人文基础为官纯长期以来开展经济文化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官纯人也因这一切继承守土重安的传统,在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日益突出的今天,绝大部分官纯人仍然呆在村里过和谐安稳的日子。
傣剧表演是官纯的一道风景线。改革开放之初,官纯成立夜校,组建了以中青年男女为主体的傣剧队,1981年至1984年傣剧队先后演出多个剧目,为活跃官纯村落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后来由于经费缺乏等多种原因,傣剧队自行解散。2001年官纯原来的傣剧队员“在看到别的寨子排演傣剧后,与大家商量重建了傣剧队”。这样,以中年妇女为主体的傣剧队率先恢复。2003年以老年妇女为主体的老年傣剧队也组建了起来。
两个傣剧队由演员、导演、祭司、伴奏、剧务人员构成,演员共50余人,以女性为主,男性仅有4人。老年队演员的具体年龄在50至64岁之间。少妇傣剧队都是中年妇女。伴奏员为49岁至75岁之间的8位男性,乐器仅是两把二胡,牛木铃、牛皮鼓、锣和镲各一。剧务人员为3位70多岁的妇女,她们主要负责准备演出前祭祀寨神、戏神的纸火香烛等用品,并兼制作和修整演出服装佩饰等。导演、导演助理、祭司各一位,他们还兼任伴奏员。祭司主持全体演职人员在每次演出前祭祀寨神、戏神仪式。导演当地称“掌来”,即掌握剧本的人。演员的文化背景主要分为两类:老年傣剧队的演员成长于民族传统文化浓郁的时代,有过以山歌传情的经历,在青年时期大多比较活跃,受过几年的小学教育。中年妇女队的演员成长在汉文化影响逐渐深厚的年代,大多数都具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少年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山歌的熏陶。两个队的演员熟练掌握傣文的不多,少妇队仅有5人,占全队的1/5,老年队的情况要好一些。对于以民歌调为基础,用傣文创作抄写的傣剧,大多数演员都是边演边学唱、边学习傣文。傣剧队的特点是:演职人员热爱本民族文化、自愿参加傣剧队、热情积极并有登台表演的勇气;没有青年人参与;男性演员少,男性村民虽然支持女性表演傣剧,但自己却不大愿意参与,他们认为,男人把脸画得红红的在台子上转来转去是件十分不好意思的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巫达]传统宗教与凉山彝族的文化认同
下一条: ·[岳春]湄公河次区域泰国山地民族舞蹈文化研究
   相关链接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模式及其展望·[谭钦允]当代广州醒狮的传承发展模式研究
·[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唐璐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非遗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李尚励]师公面具中“变”与“不变”的发展模式初探·彝族火把节发展模式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布拖召开
·[雷冬文]广东遂溪文车醒狮艺术团发展模式之调查研究·云南德宏景颇族举行剽牛祭祀 迎接目瑙纵歌节
·[项冰]德宏地区傣族佛教信仰的变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