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徐学平]趣话古代贺年片
  作者:徐学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28 | 点击数:4972
 


  古人交往,起初用竹木削成条刺,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用于拜会他人时互通名姓。刺,即古代的名片,又称“谒”,此后虽然改用了纸张,但习惯上的叫法却沿袭了下来。过年时,在红纸上书写贺词,便成了古代的贺年片。

  据考证,南宋学者曾慥在《类说》中就记录过一个“陶谷易刺”的故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新年投刺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说有一年春节,有友人差人前来投刺,陶谷以酒肴盛情款待。陶谷发现来人投刺的许多人家都与自己亦有往来,而他却正为无人投刺而犯愁,于是他就悄悄地进行调换。来人酒足饭饱后便抱刺匆匆离去并一一投出,未觉有异,其所投多为陶谷之刺也。陶谷乃是唐朝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如此算来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

  “投刺”在古代由人或步行、或乘车马送达。贵者富者自然不必亲自劳驾,当官的派公差,商贾望族差仆人,文人学士遣书童,就是普通老百姓中的户主也将此事交与小辈后生去送。投刺的人到对方门外招呼,有主人出来接固然好,下人接也可以,一般交了刺就走。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有载“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令人持马行,每至一门喊数声,而留刺字以表到。”周密的《癸辛杂识·送刺》亦作如是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签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欲以为常。”

  在富贵人家,因为前来投刺的实在太多,迎来送往,应接不暇,为省事起见,就在门外挂个箱子接受各方投刺,图吉利便称之为 “接福”。也有的在家门口挂个红纸袋接受投刺,名曰“门簿”。投刺人因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而往往在门口喊几声,将刺投入箱内就匆匆离去,待得主人应声出门时,已不见了投刺人的踪影,所以在民间有:“送帖的比兔子跑得还快”的说法,因此,贺年片还得了个别称,名曰“飞帖”。

  投刺人多是在门外把贺年片投入箱中,也被称作“望门投刺”,对此,明人陆蓉在《菽园杂记》中记载道:“拜年……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刺者。”由此可见,古时的投刺太滥,近乎是广为散发,这也就难怪“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在 《元日书时》中叫苦感叹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古代贺年片,都是主人亲笔书写,一张贺年片,往往就是一帖精美的书法作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当年泛滥成灾的东西如今却存世极少,真可谓一 “刺”难求。(来源:太原晚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2月28日 13:10

上一条: ·[彭雪芳]加拿大土著民族的汗屋仪式
下一条: ·[巫达]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相关链接
·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普明]古代中国的生死仪式
·[何星亮]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陈明]追寻《摩诃婆罗多》在古代中国的痕迹
·[马兴国]中日两国岁时习俗比较研究·[马执斌]足球的起源及其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元宵节:古代中国“情人节”·[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端午
·[何星亮]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寒食与清明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上元·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图记》
·[刘锡诚]哈尼族的“埃玛突”与古代的“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