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温州会议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中国节日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温州会议

刘锡诚: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
——关于现代温州如何办好“拦街福文化节”的讨论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5 | 点击数:10592
 


  民俗文化是一条滔滔巨流
  Folklore Culture Is aGrand River

  刘锡诚
  LIU Xicheng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研究员)
  (Senior Researcher, Sector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借用西方文化人类学家的定义来看我们中国的节日文化,春节、清明节这类形态的乡民社会的文化(或称民俗文化)通常被称作是一种文化中的“小传统”,而精英文化则被称作是“大传统”.而在我看来,乡民社会的文化其实并非一个很小的传统,反倒是一个很大的传统,所以我愿意用“滔滔巨流”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和概括它。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第一点,民俗文化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农耕条件下,在民众中经过口传心授、约定俗成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民俗文化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口头文艺及民间信仰三个部分。本文重点谈节日,谈民俗文化活动包括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民俗文化是平民老百姓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手工业生产方式相适应,与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家族社会和人伦社会结构相适应,这应该是我们判断传统节日时无法绕开的原则。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报刊上发表的关于节日文化的文章和访谈,不少脱离了这些基本特点,多以西方的观点来套中国节日,我觉得是有缺陷的。

  中国的节日大半不是宗教节日,而是与农时有关或起源于农事的。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融汇和附会进来许许多多的文化涵义,如对祖先的追念、祭祀,带上了浓重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家族人伦制度的特点和色彩,集中体现着中国的民俗文化精神。而中国的民俗文化精神是生生不息、自强不息,是天人合一。节日文化所以能够一代代地传承和延续下来,除了世俗性的内容(如随季节转换和农事更替而出现的休息休整、娱乐、穿新衣、吃美食等)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它具有某些神秘性和神圣性(如对天地、神灵的崇敬;对先祖的追怀与祭拜,亦即对传统的认同)。而这一点,在最近以来对节日文化研究中,似乎被忽略了。

  第二点,中国民俗文化是一条汇聚了千万条涓涓细流而变成滚滚流淌的大河,永无止息,永不枯竭。这意思是说,第一,中国的民俗文化是多元的,不是一条河,是许许多多的细流汇聚起来的;第二,中国的民俗文化处在永恒的嬗变之中,不是停止的。一方面,民俗文化适应于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于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家族人伦社会制度,适应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另一方面,它又随着社会变迁和观念更新而不断地发生着嬗变,不会停止或固定在一个点上。但要指出的是,文化的嬗变遵循着文化的规律,亦即传承和延续,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突变,除非战争、地震等使一个国家、民族、地域群体消亡这种的突发事件。文化的规律制约着民俗文化的嬗变,而主导嬗变的,则是民众、是群体,包括其中的杰出人才、文化传承者。他们以自己的主体意识去传承群体所养成的民俗文化,同时又在传承中注入个人的创新。这种包含了个人创新元素在内的新的民俗文化,久而久之,便被群体所认同,也就是约定俗成,从而变成了与新的社会生产方式、新的家族人伦制度、新的思想观念相适应的民俗文化。我要指出的是,政府在民俗文化嬗变中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主要应该是一个倡导的角色,而不要越俎代庖。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讲到,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革命者的人创造出来的。过去的60年中,在这方面我们有深刻的教训。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由政府取缔的某些民俗文化(如与节日有关的庙会),事过境迁,春风一吹,民众又自发地把它们恢复起来了。关于北京春节厂甸庙会,我曾在北京市政协主办的《北京观察》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讲厂甸庙会是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但2010年却把庙会的主体部分挪到陶然亭公园里去了,这是政府和商人(文化公司)合谋决定的,是不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

  第三点,城镇化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问题。城镇化是农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有人提出来一个“深度城镇化”口号,我对此表示怀疑。中国的村落与西方的社区有根本不同,现在有些文化人类学家拿西方的社区来套中国的村落,是不可取的。村落是以种姓、血缘为基础的,大姓望族往往主宰或主导着一个村落的礼俗取向。而礼俗的嬗变才是社会发生嬗变乃至转型的最重要最深刻的标志。北京城镇化最突出的村落是古城,它原为一个明代就存在的村落。因为开发商征地建高楼,原住户在房屋被拆迁后,被安置在高楼里去了。原住民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古城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裂。有一年在讨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专家跟当地的同志之间在认识上出现了很大的矛盾,最后专家都不签字,希望政府主管文化的领导把开发商请到会场里来,大家当场商讨。作为妥协,建议开发商承诺在楼群里建一个泥土的而不是水泥的广场,古城的传统香会组织可以踩高跷、搞香火。开发商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双方妥协,最后专家们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证意见书上签了字。如今,昔日的古城,古商道上的古城,及其特殊的文化传统,大半已不复存在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大兵:拦街福当代复兴的意义
下一条: ·陶立璠:拦街福──温州人的狂欢盛宴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