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李锦芳]西南地区双语类型及其历史转换
  作者:李锦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13 | 点击数:14880
 
3.多次转换
有的民族集团由于迁徙以及周边强势民族集团的消长更替,出现了双语类型的多次转换,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民民[,1]→民民[,2]→民民[,2]汉;二是民民[,1]→民民[,1]汉→民[,1]汉;三是民民[,1]→民民[,1]汉→民汉。
第一种类型“民民[,1]→民民[,2]→民民[,2]汉”指某一民族集团从兼用一种民族语到兼用另一种民族语,后来又兼用汉语,形成三语并用格局。一部分普米族原来居住在凉山一带,兼用彝语,形成普米—彝双语格局,后来迁入滇西北,改为兼用纳西语,形成普米—纳西双语格局,近几十年来又有许多人兼通汉语。所以发展至今这部分普米族就经历了“普米彝→普米纳西→普米纳西汉”的双语转换过程。布央人过去居住在贵州西南部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地区,可能兼用过布依语,后来大部融入布依族、汉族,部分迁至云南、广西交界以壮族为主体的地区,转为兼用壮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又兼通汉语,因此这部分布央人也历经了“央布依→央壮→央壮汉”这样的双语使用转换模式。
第二种类型“民民[,1]→民民[,1]汉→民[,1]汉”是从兼用一种民族语到同时兼用汉语,后来放弃母语,使用别的民族的语言并兼用汉语。例如:“瑶壮→瑶壮汉→壮汉”型,广西东南部明代出现了著名的“大藤峡农民起义”,义军领袖瑶族侯大苟率以瑶民为主的民众大举反抗朝廷,声势浩大,后来失败了,当时两广一带山区瑶族甚众,后来有的迁入云南、东南亚,有的涵化于汉族和壮族,但更多的则是留居广西,与壮族杂居,广泛兼用壮语,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又兼用汉语(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平话等)。广西中部柳州、南宁地区一带,许多瑶族人民近100年来已转用壮语,同时兼通汉语,这部分人形成了“瑶壮→瑶壮汉→壮汉”型双语类型转换。在广西,类似的还有桂西北南丹等地的一部分水族的“水壮→水壮汉→壮汉”型双语类型转换。
第三种类型“民民[,1]→民民[,1]汉→民汉”比较常见,是从兼用一种民族语到同时兼用汉语,但最终放弃所兼用的民族语,仅使用母语和汉语。例如: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毛南族过去主要兼用壮语,后来又较普遍地兼用汉语,但近几十年来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与汉族接触较多的地方毛南人不再兼用壮语,主要使用毛南语和汉语(有的则转为单一使用汉语)。因此他们经历了“毛南壮→毛南壮汉→毛南汉”这样的双语使用发展历程。近数百年来傣语在滇南、滇西南颇为走强,成为其他民族主要兼用的语言,但半个世纪以来,汉语逐步成为这一带的主要交际语言,各民族兼用的情况很普遍,并且还有相当一些地方,尤其是各行政中心周边的民族,不再兼用傣语,仅使用母语及汉语,形成了“布朗傣→布朗傣汉→布朗汉”、“景颇傣→景颇傣汉→景颇汉”等双语类型转换。
此外,也还有其他类型的转换,如民民[,1]→民民[,2]→民[,2]汉,这是一种放弃母语、转用别的民族语并兼用汉语的一种转换。
4.民民型→民汉型
这是西南民族地区最普遍的一种双语类型转换。南宋、元代期间北方汉人较多移入江南,有的进入西南地区,但汉民大量进入西南地区还是在明代以后。明代以前,西南广大民族地区,总起来说主体少数民族的语言如壮、傣、苗、藏、彝、白、傈僳等的使用功能仍强于汉语,是主要的族际交际语,是各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兼用的语言,因此“民民型”双语很普遍。但明代以来,汉民迁入西南地区的人口大量增加,汉语在许多地方逐步取代当地主体少数民族语言的地位,成为主要的族际交际语,人口较少民族逐步由兼用强势民族语转为兼用汉语,产生大量的“民民型→民汉型”双语使用转变。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南民族地区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社会变迁,由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大批外地干部(主要是汉族)的到来,最后一批土司自治政体解除,促进了内地和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南一批地区主体民族语言逐步退出当地“主要交际语”的舞台,如傣、彝、藏等,一批人口较少的民族的语言使用由过去的“民(母语)—民(当地强势民族语)”转向“民(母语)—汉”型,如孟高棉族群的佤、布朗、德昂,藏缅族群的阿昌、景颇、怒、独龙等民族。
长期使用双语会出现向单语使用的转变,一般是转用非母语,即当地一种使用功能最强的语言。例如黔北部分仡佬族由兼用苗语,变为完全使用苗语。广西中、西部瑶族中也有从“瑶壮”双语转用壮语的情况。各民族从“民汉型”双语过渡到单一使用汉语的更是普遍。
 
四、西南地区双语类型转换原因
 
造成西南地区双语类型转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移民、民族地区治理及西南边疆治理与开发、商贸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民族杂居、婚姻家庭组合、民族心理及语用观念七个方面,这些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的。
1.移民
移民是引发民族杂居并造成双语及双语类型转换产生的重要因素。近两千年来波及西南地区的重要移民事件很多,包括历代政府组织的移民、民间自发移民以及战争引发的移民。
明代的调北填南、清代乾嘉以后客家人的第五次迁徙均系由政府协调安排,“调北填南”所带来的民族交融、互动,以及引发的社会动荡至今刻骨铭心,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及操西南官话的汉族至今还流传许多“调北填南”的往事。近十多年来国家开展的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和“石漠地区移民工程”,也出现了数量不小的人口迁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邓先瑞]长江流域乡村聚落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 
下一条: ·[尹可丽]傣族村寨的组织管理模式及社会取向
   相关链接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郑小红 刘敏]文化产业繁荣前提下西南地区民间美术发展的地域因素研究·[张宗建]鲁西南地区年画画店、产地及文化区研究
·[陈芳 何雨彤 王倩]西南地区“变婆”故事之研究·[朱和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现代建构
·马尔子:民族学研究的经验与困惑·曾维益:多元文化下的白马(氏人)文化
·张锡禄:西南田野调查与大理古代社会的重构·“西南田野的当地经验”北大系列讲座录
·[宋明]西南地区“东西向文化带”假说·[陈金文]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看铜鼓的厌胜功能
·《保护创新的源泉──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知识保护现状调研与社区行动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