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幼民]陕北的革命传说
  作者:陈幼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3 | 点击数:8331
 


  陕北这地方,在一般人的眼里,脱不了穷困二字。穷归穷,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却异常的丰富多彩。且不说周秦汉唐,金戈铁马,长烟落日,无定河畔的累累白骨,引得文人骚客唱出千古悲歌。也不说明末的驿站汉子,一呼百应,从这里出发,占领了北京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陕北“闹红”,又将中国革命的焦点,定在了这里。

  “二月里来刮春风,江西上来个毛泽东”,陕北根据地,为中央红军的北上,确定了最后的方位。吴起镇、瓦窑堡、枣园、杨家岭。这些埋藏在深山沟里的古镇村落,原本无人知晓,自从印上领袖们的足迹,便成为中国革命的地标,从此熠熠生辉。

  党中央在陕北扎下了根,卧薪尝胆十三年,终于夺得了天下。毛泽东虽然再也没有回过陕北,可他临别时的一句话:陕北是个好地方,为这块土地定了性。圣地的革命光环,给了这里的人们崇高的历史地位,尽管日子过得贫困,但心中的荣誉与自豪,却如丰厚的精神食粮,抵消着囊中的羞涩。

  我们到陕北插队,处处能感受到革命历史的痕迹。那些出了名的遗址自不在话下,你就是跑到偏远的小山沟里,也能见到有的土窑洞门上钉着一个红牌牌,上写着某某领袖某某年曾在此居住过,顿时叫人肃然起敬。

  我插队时住的窑洞,就曾住过赫赫有名的独臂将军贺炳炎。我的房东当时还是个孩子,他说那会儿窑顶上架着电话线,警卫员、参谋们跑里跑外的,很是热闹。贺将军很和气,还拿出鱼肉罐头请老乡们吃,我想这一定是从日本鬼子那儿缴获来的。只不过陕北的老乡不吃鱼,觉得“一满不好吃”,辜负了人家的美意。前不久看电影《太行山上》,见到剧中那个挥刀劈贼,血光之中不变色的贺炳炎,方知能集杀气与和气于一身者,才是真将军。

  几乎陕北的每一个村子里,你都能找到当过红军或八路军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正如传统文化在民间,主要靠口头流传一样,“闹红”的故事,也被长辈们在灯前饭后,言谈话语之间,叫后辈们听了去。相对于整理成文字的历史,老乡们聊的,更生动,更形象。也许因其琐碎,因其微小,并不能人专家们的眼帘,但我想,老乡们之所以拥护红军,首先不是因为搞懂了革命的道理,民间流传的故事,兴许起了更大的作用。

  我们队里的老郭颜,年轻时就当过兵。他说,他那个连队,连长十七岁,而指导员三十多岁,甭看俩人年纪相差很多,合作还挺好。团长也是个年轻人,火爆脾气。有一次部队趁黑夜从敌人鼻子底下突围,团长站在崾崄边上,眼睛瞪得明溜溜的,一手端着盒子炮,一手攒着把苗子(匕首),向着战士们低声喝道,快跑,不许说话,谁说话我就捅了谁!那夜自然突围成功。事隔多年,老郭颜讲起团长的样子,还有点胆战心惊。一句话,一个动作,那个团长的形象跃然而出,远比我在许多书上看到的精彩,难怪老郭颜记忆犹新。

  村里年纪大一点的婆姨们还记得,八路军向她们借锅做饭的情景,她们说,那些南方人根本就不会做小米饭,米也淘不干净,常常弄得半生不熟,一边吃饭一边吵,说的那话“一满解不下”。不过他们对老百姓很客气,嘴上大娘大姐地叫着,每次也总是把锅刷干净了才还。陕北女子向来热情,我从她们对待知青的劲头,就知道当年姐姐们是如何帮助这些南方人做饭的了。

  参加革命的人虽然多,但命运却各有不同。我插队时遇到的老红军,哪一个不是三几年就参加了革命。我曾见过一对红军夫妇,江西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陕北。男的已经当了团长,骑着马带着警卫员,因为负过伤,身体不行,便在边区“精兵简政”的时候复了员,夫妻双双落户到延安城外的七里铺村,当了农民。此后几十年,他们再没有挪动地方,团长变成了生产队长,握枪的手改握了老镢把子。他们的样子,黑瘦黑瘦的,除了口音变得南腔北调,其他一切,和陕北老农无异。

  陕北人恋家是出了名的,他们扛枪闹革命,只求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并没想得高官厚禄,所以,一旦革命成功,便卸甲归田,老婆孩子热炕头,继续吆牛种地。我的朋友久娃,他的父亲曾给首长当警卫员,也是出生入死,立了功的。后来首长进了城,要把他带去给个科长干。他死活不肯,哭着喊着要回家种地。首长虽然觉得遗憾,但也不好强求,就随了他的愿。每当讲起这事,久娃总是耿耿于怀,他虽然后来也上了大学,当上了城里人,“我可是付出了比城里孩子多几倍的努力”。我知道,他是靠在县城给人家做小工,一边挣钱养活自己,一边去学校补习,坚持了四五年,终得金榜题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薛宝琨]传统相声和相声传统
下一条: ·[葛兆光]中古的科学史、社会史、文化史,抑或是博物学史?
   相关链接
·[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商梦圆]民间传说从通行叙事到地方叙事的流动机制
·[刘樱紫]民间传说的地方化路径探究·[高艳芳]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传说功能转向的表现、动因与路径
·[冯佳澜]秦始皇赶山鞭传说的空间诗学:基于地方性叙事理论视角下的赶山鞭传说·[翟笑轩]自然景观与民间传说的动态共生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祝鹏程]发明一种新文体:近代革命传说的生产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叶涛教授讲授“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