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专家学者讨论平果嘹歌抢救与传承
  作者:记者 李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9 | 点击数:7955
 


  由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研讨会”,于12月3日至7日在平果县举行。6日晚,一场原汁原味的百色传统民歌展示晚会吸引了与会的大批专家学者。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专家都带上了小型DV、照相机以及录音笔等“田野调查”几大件,更有的专家一边欣赏一边打拍子,兴奋得手舞足蹈。在展示会结束后的专题研讨会上,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以平果嘹歌为主的百色传统民族音乐,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放牛砍柴都唱歌

  在百色传统民歌展示晚会开始前,记者发现礼堂门外的操场上,一场热闹的“歌圩”已经开始,各种腔调的山歌此起彼伏,山歌手们正恣意放歌。

  德保县山歌队的领队黄恒笔告诉记者,在德保县城内,每逢一个月中的“3、6、9”赶圩日,中午过后就会有许多人自发到广场去对山歌;在乡下,人们不管是放牛还是砍柴,或者插秧摘菜,都要在田间地头哼上几曲,所以唱山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算是来到这里参加那么大型的百色传统民歌展示晚会,山歌手们的状态也很放松,无论台上台下,想唱就唱。

  对于今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年会放到平果这样一个县城来举行,70多岁的黄恒笔认为意义深远。他告诉记者说:“山歌的抢救与挖掘已经迫在眉睫,比如我们德保当地有一种‘三言七字’的古老调子,属于咏叹调一类,比较悲凉、凄苦,但非常优美。现在人们的生活过得好了,就很少唱那样的歌,差不多都消失了。”

  隆林县山歌队的服装一身素黑,姑娘们的袖子又有青色亮片点缀,显得古朴又好看。她们的山歌有“大调”和“小调”之分,俗称“颠罗颠罗那”山歌。据说“颠罗颠罗那”内容浩如烟海,几天几夜都唱不完。演出中,她们的出嫁歌有这样的歌词:“亲爱的朋友们,妹的父母嫁妹到远方,今天把妹嫁出门,父亲送妹一壶水,叫妹春天去种树,以后富裕了回来帮阿哥……”一位来自云南的专家对这样的歌词大为惊叹,连忙抄了下来。

  演出中,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的80岁老人彭八英,也在几位弟子的陪同下来到舞台,演唱了凌云县独具特色的泗城壮族七十二巫歌调子群音乐中的几个调子乐段。

  “嘹歌”后人很出彩

  嘹歌当然是百色传统民歌展示晚会的重头戏。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平果当地官员农敏坚说:“壮族嘹歌有三个不容易:一是命运多舛,伴随一个民族从古到今,走来不易;二是在濒临消亡之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来不易;三是在现代化语境中,现代文化冲击之下守望嘹歌,更加不容易。”

  但这几个“不容易”似乎都被晚会中依然嘹亮的嘹歌给掩盖了。当晚,除了传统的嘹歌表演外,哈嘹组合作为嘹歌音乐的传承代表,也在晚会上演唱了他们的新歌《有歌日子好养心》,来自平果二小的银朵雷尼童声合唱团一群唱嘹歌的小姑娘,更是吸引眼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南国早报 2010年12月08日 15: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宗教媒体报道:任重而道远
下一条: ·中韩历史民俗与区域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
   相关链接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
·[李斯颖]壮族“麽咟宿”仪式中的史诗演述及其文化辨析·[聂强 孙正国]论壮族师公面具的叙事途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