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首届哈尼梯田大会在蒙自召开 专家呼吁: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梯田工作
  作者:记者 陈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25 | 点击数:4115
 


  6个国际机构组织、15个国家和地区、160名专家学者、300多同声传译耳机,没有人会怀疑,当这些规模数字出现在红河会堂时,这决定是一次世界性的会议。13日,“首届哈尼梯田大会”在红河州府蒙自隆重启幕,于是,关于保护梯田文化、关于发扬农耕文明的话题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火花,同时,这也是一席观点盛宴。

  赞美:对生物多样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记载,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千余年的垦植中,构建了“梯田-村寨-森林-水系”四素同构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对哈尼梯田,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专家闵庆文研究员这样赞叹:哈尼梯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令人震撼的农业景观、巧夺天工的农耕艺术、结构合理的生态系统,不仅对本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梯田研究专家史军超说,在去年百年不遇的大旱面前,哈尼梯田依然保持了青山绿水,顽强地抵御了持续干旱,经受住了恶劣气候的考验,不仅保障了群众的饮水,在收获季节,梯田还获得了巨大的丰收,展现了神奇科学的生态魅力。

  担忧:过度开发将带来保护负担

  随着媒体广泛宣传和旅游的深度运作,红河哈尼梯田的知名度与日俱增,而全世界游客的纷至沓来,也让哈尼梯田的人气指数节节攀升。

  专家们认为,具有文化标本价值并正处于申遗阶段的哈尼梯田,经受不起过度开发的折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白海思博士说,哈尼梯田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把握适度,不然它的原本生态将遭到破坏;有民俗学方面的专家认为,民俗是梯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开发带来的强势商业,某种程度上会分散民俗与梯田之间的联系。

  开发旅游同时也给当地民众带来可观的收入,并将保证哈尼梯田的持续发展,所以不少专家则认为适当开发旅游非常有必要。

  呼吁: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到梯田工作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哈尼族村寨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市开始了他们漫长的打工生涯。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耕种梯田的人数逐年减少,这意味着梯田保护主体的力量越来越脆弱。无疑,这样的现象令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杨璐年表示,他曾到过日本考察当地的梯田,在日本的梯田地区,许多年轻人因为梯田广种薄收而出去打工,导致很多梯田无法耕种,他在元阳考察梯田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将导致哈尼梯田的未来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此,白海思代表和中国民俗学博士苑利及其他多名专家建议,梯田的旅游开发可以采取社区参与的办法,让当地民众也成为开发和受益的主体,通过这样的办法,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梯田工作。(本报记者 陈文) 

 

  文章来源:新广网-云南经济日报 2010-11-16 23:5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景德镇御窑厂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下一条: ·中日民间共同纪念大禹 日方人士赞“政治之神”
   相关链接
·[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李燕 肖沁]走进上堡梯田及其文化语境
·[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白永芳:我的民俗学之路
·刘镜净:《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云南元江哈尼族哈巴为个案》·[张多]社区参与、社区缺位还是社区主义?
·[罗丹 马翀炜]哈尼族迁徙史的灾害叙事研究·[张多]从哈尼梯田到伊富高梯田
·[周晴 宫清华]清代以来粤北排瑶林农景观的变迁·[徐晓 顾洪洲]如何挖掘农业文化遗产“金矿”
·[张多]阿迷车:一种哈尼族“民歌”的日常生活实践·[马翀炜]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
·[王亚军]哈尼族白宏人棺木画的文化内涵探微·哈尼族:联系中国与老越泰缅四国的纽带
·[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徐义强]哈尼族宗教艺术遗产《斯批黑遮》的疾病认知体系探究
·[张多]让你的身体熟悉这片土地·[张多]遗产化实践中的神话主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