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中国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作者:瑶族小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02 | 点击数:5896
 

  2010年10月30至31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民俗志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中协宾馆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邮电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学院、鞍山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等全国20余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其学者涉及到汉族、蒙古族、彝族、瑶族、朝鲜族、哈尼族、维吾尔族、土家族、满族、裕固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20多个民族。本次研讨会旨在反思中国民俗志的调查与写作,寻求科学民俗志调查与写作的基本规范,探索保护民俗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加强民俗文化资源资本化研究,推动民俗学理论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而促进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30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中协宾馆会议室举行,邢莉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刘魁立、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兼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薇、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允锋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宋敏副校长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介绍了我校民俗学学科在2000年获得民俗学硕士点,2003年获得民俗学博士点,2010年被列入北京市重点学科,民俗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学校对民俗学学科非常重视,科研处、发展规划处为民俗学建设积极搭建平台。她高度评价此次研讨会,对于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文传学院陈允锋副院长在致辞中说,我校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大批著名学者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调查和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重建后,杨成志、陶立璠等民俗学者,蜚声国内。目前文传学院民俗学科在充分论证和先前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凝练出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口承文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研究三个方向,在民俗学研究中硕果累累。开幕式上还宣读了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教授发来的贺电。

  随后进行的大会主题发言,由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主持,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郝苏民教授以及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博士生导师邢莉教授分别就《民俗志书写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关于民族地区民俗志的思考》、《书写田野民俗志的思考》等专题进行了报告。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以下主题:

  田野民俗志调查的深度、广度问题、书写民俗志方法的多样性、民俗志书写中的历史与现实问题,民俗志书写的文化身份问题,民俗志与民族志区别于联系、民俗志的主体性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志、民俗志与民众生活问题、民俗志的时间空间问题、民俗志书写的伦理问题,民俗志调查与书写中的真实性问题、影像民俗志问题、民间文学志书写问题,民俗志的文本间性及其他者的关系问题,等等。

  会议取得了以下共识:

  当下书写民俗志的重要性、民俗志的真实性问题、从作为资料之学的民俗志到作为生活之学的民俗志、民俗志对象的复杂性等问题。

  会议于31日中午顺利闭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主持了闭幕仪式。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带头人林继富教授作总结性发言,他说此次研讨会不仅很好地实现了会议的宗旨,对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一些青年才子在这里得到了表现。会议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话题,这些话题是今后中国民俗学,尤其是中国民俗志理论建设中需要回答的。理想中的民俗志是我们追寻的,尽管在民俗志调查与写作中间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不能因为这些困难,而让中国民俗志调查与书写停滞不前。近30年来,中国民俗发展处在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科学民俗学的记录和记录中的技术是时代为民俗志提出的要求,如果等我们寻找到“梦幻”式的民俗志理想模式再去行动,不仅大量的民俗消失殆尽,而且也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正在努力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志项目的实施,中央民族大学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站在科学的、追求最大真实化的的立场下把转型中的民俗记录下来,为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2010-11-01 14:28: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首届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闽举行
下一条: ·2010年重阳节“敬老与感恩”学术论坛圆满成功
   相关链接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乌丙安]完美提升民俗志编纂形式的新探索 ——《青海民俗志》序
·[赵宗福]全面系统科学记述,彰显青海民俗文化·[李建宗]书写青海民俗生活的皇皇巨著 ——简论《青海民俗志》
·[朝戈金]民俗志书写探索的创新成果 ——《青海民俗志》序·彰显青海民族优秀文化的力作《青海民俗志》出版
·[王玉冰]裴丽珠与中国岁时节日研究·[陈有顺]凉州姓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王均霞]实践民俗志与女性民俗研究的一种可能性·[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王庆]土家族舍巴日仪式的田野民俗志——以古丈田家洞为中心·《青海村落民俗文化志丛书》正式启动
·[邵凤丽]历史、理论与实践:建国70年来人生仪礼研究的热点与范式转移·毛巧晖 等著:《北运河民俗志——基于文献与口述的考察》
·[刁统菊]我为什么选择了“横顶”?·[张士闪]进村,写好当代村落民俗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