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彼得·菲利普斯]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作者:彼得·菲利普斯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5 | 点击数:5620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其第29届会议上首次就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可能造成的影响展开讨论,此后,世界上许多文化遗产保护组织都就该议题进行了调研。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已经在积极调查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带来的冲击。在澳大利亚,相似的工作已经开始用来识别气候变化给遗产地所带来的主要威胁的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遗产的报告确定了两个主要策略,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地造成的影响,这两个策略是:减弱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遗产地进行监测并使其适应气候变化。尽管极端的气候状况给文化遗产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给文化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大部分来自气候的逐渐变化。

  最绿色的建筑是已经建好的建筑

  有一些对文化遗产地包括世界遗产的威胁,还没有被世界遗产中心列入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引起的潜在威胁的评估中。其中包括,一些专业人士认为传统建筑比现代建筑消耗的能源更多,在各国政府号召节约能源以减小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这个评估已经导致一些人倡议用现代建筑取代传统建筑。一个例子就是,英国牛津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的《40%房屋报告》建议拆除英国最浪费能源房屋的速度应该是现在的4倍。而这样大规模拆除历史建筑对一些历史城镇的影响是致命的,比如在世界遗产地区爱丁堡。因此,遗产专家们质疑这些评估结果,一个主要的疑点是,新建筑的能耗需要包含拆除原有建筑和再建新建筑的消耗。假如我们希望重建可以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那么新建筑需要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节省足够的能源。但是,据澳大利亚的一项调查,即使一栋新房子被设计得在日常生活中不消耗能源,那么重建也只能在30年以后才能使这项工作“收支平衡”,因为拆除使原有房屋的能量消失,并且拆除和重建本身也消耗大量能量。在美国,这个结论被描述为:“最绿色的建筑是一栋已经建好的建筑。”

  即使重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能源收支平衡,忽视历史建筑在能耗方面的问题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对于历史建筑的能耗状况及如何改进的研究也很多。一些对传统建筑消耗过多能量的推断,是由于在评估过程中缺少精确的数学模型造成的,因为这些模型针对的是现代建筑结构而不是传统建筑结构,所以并不能反映实际的能耗。其他问题还包括对传统建筑维护的不足,最近一项在爱丁堡世界遗产地区的调查显示,“我们可以在不损害传统建筑历史特点的同时降低其能耗”。

  然而,在一些人认为遗产地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部分原因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保护遗产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的一部分。除了保留现有建筑包括遗产建筑可以节省其内在能源之外,保护的哲学(倡导有规律的维护和修补现在的结构,使之不至于坏到不可修补)代表了建筑物持续低能耗方针的基础。这一哲学也鼓励了管理任何资产的一种长期手段,而不是由政治制度衍生的短期效应,这种效应一般都不超过下届选举之前;也不是更加短视的经济制度——只在一个财务年之内生效。

  文化遗产维护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

  许多世纪以来,很多因其文化意义被珍视的传统建筑形式适应了气候状况,优化了能源使用。如果对这些建筑加以保护,我们可以在能源再次变得昂贵且不足的未来再次使用这些对策。传统的中国四合院可以作为一种都市高密度下的居住模式,是一个低能耗和提供可以接受的生活质量的例子。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保护遗产地还有其他的好处。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可能导致的个人生活方式和物质环境的快速变化将会使许多人感到不安,保护他们珍视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中有意义的部分可以减少物质和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这就是许多人在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之后选择重建他们所熟悉的环境的原因。除了可以给我们讲述过去,在不安定时期,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我们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也起到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9-14 15:23: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世界记忆”与非物质遗产保护
下一条: ·新文献遗产项目充实《世界记忆名录》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