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冯保善]“玩”出来的文化与“玩”的文化
——李渔的另类文化建构
  作者:冯保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26 | 点击数:10788
 

 

清初杰出的文学家、美学家李渔,是一位被社会视作另类的人物。他鄙弃了举业,却不肯安分地隐居;他既不追求显达,却要过达官显贵们那样享乐的生活:他否定了“君子固穷”这被先儒们倡导了千百年的生活模式,不仅主张“诗意”地栖居,还要进行总结,并形诸文字,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他组织了戏班,集编、导于一身,不独自己快乐,更巡游各地,游荡江湖,出人权贵之门,行其秋风之实。正如孙楷第先生所说:“非工非商,不宦不农,家无恒产而需要和士大夫一样的享受。一身而外,所有费用皆取之于人。”(孙楷第《李笠翁与十二楼——亚东图书馆重印十二楼序》,《沧州后集》,中华书局,1985)他就是这么一个“怪人”。
我们先来看一下李渔的具体生活。
首先说他的园林之好。顺治二年(1645),明朝降将方安国、阮大铖引清兵攻金华,破城,许檄彩出逃。李渔在无处寄身的情况下,回到家乡兰溪。靠着朋友的帮助,他建成自己的第一处私家园林——伊山别业。山不高,园不大,李渔因地制宜,创建了一批很有些诗情画意的景观:燕又堂、停舸、宛转桥、宛在亭、踏响廊、打果轩、迂径、蟾影口、来泉灶等等。他在这里种花养草、饮酒赋诗,过着与山水自然为邻的田园生活,写下了大批诗词作品。在《闲情偶寄》中回忆起这段牛活,他依然表现出强烈的眷恋,所谓“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计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仅有三年”。
顺治末年,李渔移家南京。康熙八年(1669)夏天,他的芥子园营建也大体告竣,请龚鼎孳题写了匾额。在《芥子园杂联》里,李渔还具体介绍丁芥子园的情况,包括芥子园的特色、取名缘起、所在位置、周边的人文环境等。杂联有“署门”、“书室”、“栖云谷”、“月榭”、“歌台”五题,由此可觇知芥子园的基本布局构架。
晚年的李渔动了乡关之思,康熙十五年,在“浙中当道协力维持”下,他“获遂买山之愿。乃自夏至冬,不及一载,卜居之后,继以土木”(《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一家言全集》卷3),于杭州吴山之麓又修造了层园,次年七月,举家也由金陵迁回了杭州。层园占尽景观之美,所谓“或俯或仰,倏忽烟云吐纳于其际。小而视之,特市城中一杯土耳。凡江涛之汹涌,躜峰之崱劣,西湖之襟带,与夫奇禽嘉树之所颉颃,寒暑惨舒,星辰摇荡,风霆雨瀑之所磅礴,举骇于目而动于心者,靡不环拱而收之几案之间”(丁澎《一家言序》,《一家言全集》卷5)。
其次,说他组建的家庭戏班。康熙五年(1666),李渔往游京师,旋应陕西巡抚贾汉复、甘肃巡抚刘斗、提督张勇的邀约,远游陕甘。西行途中,在山西平阳,知府程质夫购一十三妙龄少女相赠,此即后来的乔姬。之后到甘肃兰州,谒见巡抚刘斗,得地方官员赠一女,即王姬。亦十三龄少女。其《乔王二姬合传》中述乔姬对王姬言:“请以若为生。而我充旦,其馀角色,则有诸姊妹在。此后主人撰曲,勿使诸优浪传,密之门内可见。”以乔、王为中心,李渔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戏班。方文《鑫山集续集》卷2《三月三日邀孙鲁山侍郎饮李笠翁园即事作歌》云:“城南李生富词藻,其家小园有幽趣,磊石为山种香草。两三秦女善吴音,又善吹箫与弄琴。曼声细曲肠堪断,急管繁弦亦赏心。”余怀《满江红》(同邵村省斋集笠鸿浮白轩听曲)、杜浹《李笠翁浮白轩》均记于芥子园观剧听曲事。吴冠五评李渔《后断肠诗十首》中更具体说道:“忆壬子春,偕周栎园宪副、方楼岗学士、方绍村侍御、何省斋太史集芥子园观剧。”李渔自道:“岁时伏腊、月夕花辰,与予夫妇及儿女诞日……亦必奏乐于前。宾之嘉者,友之韵者,亲戚乡邻之不甚迂者,亦未尝秘不使观。”显然,芥子园中的演剧活动是十分频繁的。
其三,说他的出游。李渔在《复柯岸初掌科》中曾提到他“游秦、游楚、游闽、游豫、游江之东西、游山之左右,游西秦而抵绝塞,游岭南而至天表”(《一家言全集》卷3)。他出行,多带了他的戏班,直接的目的是干谒达官显贵、豪绅富门,打其秋风,如他在《次韵和娄镜湖使君顾曲》中所云:“莫作人间韵事夸,立锥无地始浮家。制成八曲惭巴里,折得微红异舜华。檀板接来随按谱,艳妆洗去即沤麻。当筵枉拜缠头赐,难使飞蓬缀六珈。”(《一家言全集》卷6)同时,少不了游览山川胜迹,如他的康熙十一年初春游楚,第一站是九江,得到九江知府江念鞠的接待。稍作盘桓,直奔汉阳,受到熊元献的款待。三月抵达荆州,谒见知府李雨商、同治张秀升。夏日再回到汉阳。李渔说到这趟西行,有云:“客楚江半载,得金甚少,得句颇多。”看来并没有打到多少秋风,经济上的收益不大。而一路登临游览。写下为数不少的诗篇,成了这次出行最大的收获。
入清以后,李渔即放弃了举业,不复走读书——科举——做官这千百年来被视为读书人正道的“仕途学问”,却选择了在世人皆视作“不务正业”的“丧志玩物”中,进行着他的另类文化建构。其筑伊山别业、芥子园、层园,是在“玩”中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实践;他的小说、戏曲创作,“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风筝误》尾声),自娱娱人,是在“玩”中进行着文化建树;他的《闲情偶寄》,则诚如林语堂的《中国人·人生的艺术·人生的乐趣》里所评:“在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专门研究生活的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宅与庭园、屋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的梳妆、美容、施粉黛、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导引,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最后是从感觉上把药物分成三类:‘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和‘一生钟爱之药’,这一章包含了比医科大学的药学课程更多的用药知识。这个享乐主义的戏剧家和伟大的喜剧诗人,写出了自己心中之言。”(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2000)如此,这竟是一部“玩”的文化大全,是一部“生活美学”的艺术专著。
这里,我们就重点谈一下这作为“玩的文化”的经典著作:《闲情偶寄》。该书八卷,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其中的“词曲”、“演习”二卷,向来多获奖誉。然而,我们要说,李渔的谈戏曲,并不是旗帜鲜明地建构自己的什么理论体系,他只是将戏剧作为艺术生活、生活情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其美学建构,也只是其全书“生活美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属于娱乐文化的范畴。其所谓的体系,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客观显示。李渔著《闲情偶寄》,正是从诗意人生,或者说是从“诗意地栖居”这个角度,来建构他的理论体系的。从这一角度而言,他有关戏剧的论述,也只是他教授世人观剧赏曲的门径,使人能够更充分地享受娱乐而已。
在观剧赏曲之外,生活还有很多方面,所以李渔在接下来的篇章里又逐次展开,进一步论说了“诗意生活”所需要的其他方方面面。
“声容部”论选姿、修容、治服、习技,是选美文化的范畴。所谓“选姿”,讲究肌肤、眉眼、手足、媚态,说的是先天自然具足之美:而修容、治服、习技,所说的美容化妆、服饰打扮、艺术修养等,则是外在后天之美。其中“修容第二”,“盥栉”谈洗脸及梳制发型;“熏陶”谈香浴、香茶净口;“点染”谈涂脂抹粉,均属美容文化的范围。“治服第三”谈首饰、衣衫、鞋袜,均为服饰文化的内涵。当然,这里纯粹是男性的角度,是男人要求女人的眼光,反映出男子的话语霸权意识。然而。在李渔生活的时代,这也恰恰是最合乎“时代要求”的,最为男人——尤其是成功男人所歆动的事情,是他们为了提高生活格调与生活品位,而要求于女性所必修必备的内容,是最“时尚”的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马丽雅]老北京名吃——全聚德
下一条: ·[哈德江]维吾尔族Jamaat群体研究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文化遗产》:2024年第1期目录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文化遗产》:2023年第6期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