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七夕节流行显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
  作者:记者 李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7 | 点击数:4632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晓萍):16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也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正逐渐加深对七夕节日内涵的认知,中国式的过节方式趋于流行,这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下面请看详细报道:

  在中国,“七夕节”和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有关。相传牛郎和天上的仙女织女成亲并生育了一双儿女,过着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但他们的爱情不被认可,织女被召回天庭,俩人只能在每年中国农历的七月七日跨过银河相见。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民俗学家赵书先生说,“七夕节”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最早来源于古代先民对星宿的崇拜;随着民间故事的流传和时代变迁,这个节日有了更多人文色彩,代表了中国人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赵书说:“这个节日有文化主题,就是夫妻恩爱、白头到老、一生相许、忠贞不渝,表现夫妻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这个过程;第二个文化主题是尊勤敬巧,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比赛谁的手巧,这是农业社会生活的反映。”

  “七夕节”又被称作“乞巧节”。按照古老的习俗,这一天,女性要穿针引线,展示自己精巧的缝纫技艺。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习惯,高新技术则让人们找到了表达浪漫、诉说情谊的新方式。

  中国一些门户网站开辟了专栏,征集最感人的爱情故事,邀请情侣们合作爱情歌曲专辑,参加比赛者有机会赢得浪漫的情侣晚餐。一些大城市在近几天也举行了“鹊桥会”,给因工作繁忙而无暇寻找另一半的都市白领们创造相识的机会。这样的相亲活动受到了很多年青人的欢迎。媒体报道说,在中国东部的城市武汉,针对七夕的活动将持续三天,组织方根据古老的爱情故事,别出心裁地布置浪漫场所,搭建鹊桥相会、鸳鸯盒、比翼鸟、并蒂莲等融合中国爱情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景点。

  与此同时,一些关于“七夕”的传统仍旧在在今日的都市生活中流行。比如,北京一家老字号的食品商店“稻香村”就在“七夕”前推出了传统食品“巧果”,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稻香村连锁店店员刘亚雪说:“巧果昨天就卖完了,七夕有‘乞巧’这种习俗,我们做了七种不同形状的点心,用鲜玫瑰花和果仁,每年这个节都有。每年卖的都不错,到这一天就断货了,年轻人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在民俗学家赵书先生看来,“七夕节”内涵丰富,如果只用“情人节”来命名,就把它的内涵简单化了。他认为,当代中国人应该创造更具时代和审美特色的活动,来发展、延续祖先遗留的宝贵遗产。

  赵书说:“我们应该创造新的民俗,使它更加丰富多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才能得到发扬。这应该和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心理相结合。利用当代技术、符合当代人们的心理,才能使传统文化发展更好。我们过节是在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继承遗产使生活更美好,使得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夫妻恩爱,人们更加欢乐,中华文化更加发展。”

  赵书建议,这一天公司应该尽可能不让员工加班;社会应倡导让丈夫、妻子回家享受一顿团圆晚餐;城市里最好有一些户外空间能关掉灯,让人们安静聊天,仰望星空,追寻古人的浪漫情怀。 (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10-08-16 15:49:4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综述:国人欢度七夕节
下一条: ·彝族服饰大赛“风尚盛典”晚会侧记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
·[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穆昭阳]从文本述说到述说文本:七夕文化传播的实践路径与演绎意义·[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文创融合,国民游戏推动苏绣文化再“出圈”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毕雪飞]七夕的礼、俗与礼俗互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