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员之声

首页动态·资讯会员之声

传统节日带来无限商机
  作者:记者 李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3 | 点击数:4030
 


  传统节日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育新的节日消费热点,已成为当下对传统节日保护的一个热点话题。

  “双合成”是山西食品行业的著名品牌企业,近年来他们注重将产品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相结合,开发出娘家花馍系列、感恩月饼系列等民俗食品。另外一家太原的老字号,今年的元宵节期间元宵也比别的商家卖得更火,成为媒体和百姓关注的焦点,原因是它特殊的手工制作工艺让人们找到了元宵节的“味道”,唤起了老太原人尘封许久的儿时回忆。正是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把握,让他们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今在山西,每个节日都有代表性的地方:七月七到和顺参加七夕节,九月九到晋城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登高,中秋到晋城珏山去赏月,清明节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内容,调整身心。另一方面,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会有相关的物品和活动作为载体,如何能开发出既体现传统节日的元素、又符合当今时代审美的产品,就是取之不尽的经济源泉。

  在我国,一年4季12个月,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各地的节日又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传统节日的多样化,为商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商机。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商家来思考如何开发出满足人们需求的节日消费品。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于当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

  近几年,各地对传统节日传承、挖掘和发展上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引人注目。

  最典型的一个实例是甘肃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当地行署(后来的市委)的直接倡导和组织下,庆阳从2002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其目的是以香包这个在当地具有久远传统和深厚民俗基础的民间工艺品为载体,结合当地其他传统民俗,来提高庆阳的知名度,带着庆阳走出甘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截至2008年,这一活动已经成功举办6届。

  “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的举办,不仅展示了庆阳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还挖掘整理出了一大批民间文化资源,把庆阳民俗文化的宣传和研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通过这一节会平台的推介、辐射、凝聚和带动,庆阳的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开通了群众把香包变成艺术品和商品、由家庭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渠道。在去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庆阳8县区参展作品438万件,销售286.3万件,销售额2244.6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庆阳市围绕香包产业组建的各类公司达11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年产500万件,产值1.5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主办者出于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目的,在当地传统民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发掘,创立了一个新的节庆活动。活动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地方民间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2009年05月31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安德明:设立“中国旅游日”的重要意义
下一条: ·[视频点播]本会学者参与北京卫视专题访谈节目《大家说七夕》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王均霞]权宜性的接纳与根本性的排斥:田螺姑娘故事中的父权制性别观念再生产·[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磊]村落公共性再生产中的知识权力机制·[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
·[鲁越]狼人杀——交流性实践的再生产·[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贺少雅 孙英芳]民间礼俗的生成机制及其文化再生产·[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