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由天津民俗“活字典”张仲说起
  作者:世界经济论坛官方网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3 | 点击数:4893
 


  得知张仲获得中国“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和他相识的朋友都为他感到高兴,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位78岁的老爷子人生中总有曲折坎坷,却始终不屈服于困难,对自己从事的民俗文化研究痴心不改,大家佩服他无所不通无所不精的学问,更敬重他热爱家乡、朴实谦逊的为人。所以,在天津文联召开的张仲荣获“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暨从事民俗文化研究60周年庆祝大会上,各界友人齐来为他喝彩。

  张仲1930年出生于天津,从1947年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天津民俗文化的文章算起,他研究天津民俗文化至今整整60年,但在他的记忆中,引他走上这条路的是儿时来自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的熏陶。“我当时居住的是天津的老城区,无论衣食住行都保持着浓厚的天津风味儿,这样的环境滋养了我。我的父亲双目失明,他对民间歌谣特别有兴趣,其中的掌故他都会说给我听,记得1939年天津闹大水,家家都被水淹了,我们父子就整天坐在床上,听他对我讲这些事儿,父亲满肚子的故事影响了我。比如他告诉我冬天的三九天,就叫做‘鬼龇牙’,比如天快黑了,就叫做‘天蚂蚱眼儿的时候’……,我的民间文学就来自于这方面的功底。”

  作为天津民俗学大家,张仲对天津地方民俗民情了如指掌。他著有民俗学专著《中国人的头发与脚》、《天津早年的衣食住行》、《古玩商的生意经》等。他创作的反映天津风土人情的小说《古董张》、《龙嘴大铜壶》、《舍哥儿》,曾荣获中国大众文学奖及鲁迅文艺作品奖。作品曾在海内外转载,《龙嘴大铜壶》被改编为话剧、电视剧,深受老百姓喜爱。在如此众多的文字作品中,他的文字流淌出一种别样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源于他深厚的民俗文化功底,他总要用天津方言写小说,而且总要选择其中最有表现力的字眼儿。“我喜欢乡土文学,比如沈从文、鲁迅,他们的作品我都能整段背诵出来。或许搞民俗太久了喜欢纯粹的方言,像老舍、邓友梅写的老北京,我就会学习他们,从中我发现了纯粹的天津方言。那些比较夸张特别有表现力的字眼儿我都会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在圈子里提起张仲,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爷肚里的学问很深”,各家艺术门类没有他不涉及的,不仅通而且精,而除此之外的关乎旧时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生活,他也是一位行家。一些圈外的朋友同样敬重张仲的为人为文。张仲说:“很多人都说我是个‘民俗通’,其实还是冯骥才评价我最准确,我知道的完全来自于博学强记,有字的书我都爱读,记得年轻的时候,我可以一个人跑到图书馆呆上一天,早上进去晚上出来不吃不喝也不觉着什么,了解天津的地方史就是那段时光的唯一经历。”

  张仲的博学与他的为人一样受到大家的称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文联主席冯骥才回忆起上个月在苏州为张仲颁奖的场面时,高兴地讲:“张老在苏州真是太牛了,穿上了新做的中式衣服走上了红地毯,他拄着拐杖满面红光,非常精神。我佩服他的学问,记得当时我很感动地拥抱了他。”

  天津南开区区委书记刘长顺也专程以友人的身份参加了庆祝大会。“张老为天津民俗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这其中我们南开受益匪浅,包括妈祖节在内的所有民俗文化活动,张老都会积极协助我们,特别是我们在建设老城博物馆的时候,是他将消息告诉了海外的朋友们,让大家为老城博物馆捐献文物。”

  天津文联党组书记、秘书长孙福海向大家介绍了很多张仲无私奉献的事迹:“在张老的帮助下,我们文联负责的天津歌谣、天津故事、天津谚语三项国家文化集成已经全部完成。这其中张老不计报酬不计名利,而且从不宣扬自己,他的这种治学精神应该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所学习。”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的年轻主持人王小磊听说为张仲召开庆祝大会,专门从重庆赶来,因为当年拍摄电视片《民国奇案》他和张仲在天津相处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其中为了帮助摄制组找寻老房子,张仲拄着拐杖陪着他走遍了天津的大街小巷。因此,王小磊不仅来了,还向大家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这位老爷子太有魅力了。”

  张仲研究了一辈子的天津民俗文化,越走得深他就越觉得自己知道还太少,就越发喜爱自己家乡的民俗民风。“我一辈子没有屈服于生活,现在上了年岁,但我服老不服输,感谢关心我的友人,我会沿这条道继续走下去的。”

  其实,天津的文化名人数不胜数,文学界有周汝昌、曹禺、孙犁、浩然、冯骥才等等,戏剧界有李叔同、石挥、焦菊隐、谢添等,音乐界有王莘、施光南、曹火星、于淑珍、关牧村等,曲艺界有马三立、骆玉笙、赵丽蓉等,书法绘画界有王仲、孙其峰、范曾、何家英等。天津文化界名人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响当当的,他们早已成为天津人民的骄傲。(来源:2010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官网)

 

  文章来源:2010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官网 2010-06-14 05:19

上一条: ·杨六金:一本书与一个族群的命运
下一条: ·[孙歌]送别沟口雄三先生
   相关链接
·[张子健]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
·[王京]在实际调研中认知民俗学的实践意义·[刘阳月 宋娟]论范成大“纪行三录”地方民俗史料价值
·[肖海明]试论清代《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在天津召开
·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座谈活动在天津举行·《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季旻孜 季全保]挖掘地方民俗资源,探索餐饮发展新路·民俗文化促交流 产业研究共发展
·天津“泥人张”传人民间授课·专家学者为民俗摄影“支招”
·天津举办非遗传承展示系列活动·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在天津成立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口述民俗志》书稿论证会举行·[吴效群]文化的冲突与较量
·[吴裕成]漕运、海神与一座城市的兴起·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园将于下周开园迎客
·[蒲娇 马知遥]“非遗”视角下的天津皇会传承发展研究·传统生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