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锡伯族历史“活化石”是咋挖出来的
  作者:记者 杨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2 | 点击数:8250
 

何钧佑为乡亲们讲述锡伯族历史故事。 □陈大勇 摄

“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在入选市、省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
不久前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孙嵬 摄


  耄耋之年成了“国宝”

  日前,记者来到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走进了何钧佑的家。 87岁的何钧佑老人坐在炕沿上,虽然满头白发,但仍然身康体健。

  这位锡伯族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耄耋之年竟成了 “国宝”——“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入选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何钧佑的民间故事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通过它,可以追溯锡伯族发祥、发展的历史和民风民俗形成、演变的过程,专家称这些“土故事”为“锡伯族活态史诗”。

  与记者同行的辽宁大学江帆教授说,为了不被打扰,使自己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用两年时间口述完成60多万字的《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之前老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记者的采访。

  江帆介绍说,何钧佑老人为锡伯族,1924年生人,祖籍吉林省扶余县,祖上迁移到盛京城北倒树子村 (今沈阳市于洪区平罗镇)。

  何钧佑出生在一个锡伯族的官宦家庭,家族中人都喜欢听书讲故事。何钧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从孩提时代起便经常听家族长辈讲述锡伯族祖先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浓郁的锡伯族文化特色。

  由何钧佑的高祖父以锡伯文字记述的反映锡伯族先民鲜卑人部落时代生活的《喜利妈妈西征传奇》、《慈势德本救母》、《勃合大神传奇》、 《马神海尔堪传奇》等故事,在何钧佑家族中已经传承了数代,连同何钧佑伯父传承下来的讲述锡伯族民间医圣、大萨满黄柯的传奇故事 《黄柯与神袋子》等,每部作品都长达十几万字,堪称我国北方民族口承文学中的珍品。

  有一肚子讲不完的故事

  在何钧佑家,记者看到墙上挂着“喜利妈妈”的画像,这是何钧佑老人自己画的。何钧佑的记忆力很好,讲起故事来有板有眼,思维非常清晰。他回忆说,在孩提时代,祖父很疼爱他这个孙子,茶余饭后,常把他抱在膝上,给他讲鲜卑祖先的故事,仅一部《喜利妈妈西征传奇》,祖父就断断续续地讲了一年之久。

  何钧佑对记者说:“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喜利’在锡伯语中的意思就是‘延续’。尊崇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对远古时期母系祖先的崇拜,是‘母系祖灵上升为神灵’的意识反映。喜利妈妈是一位为了锡伯民族繁衍而与自然和社会所降临的大灾大难进行英勇斗争的英雄,所以锡伯民族信奉她为庇护、保佑子孙后代的‘女祖先’神。 ”

  何钧佑说,后来,锡伯族留下4个规矩:第一个,喜利妈妈的神像要供在屋子的西北角上,因为喜利妈妈出征的方向是西北。第二个规矩,每年大年二十七锡伯族都要挂索绳,从屋子的西北角到东南角。索绳是喜利妈妈在西部救小孩时,怕忘了或丢掉小孩而使用的计数工具,后来锡伯族家庭如果生了男孩,就要挂上一张小弓或一支箭,生女孩就挂红布条,女孩长大出嫁后生了男孩还要回姥姥家摘回那个红布条,叫摘索。回家用这个红布条拴上小弓小箭,以继承姥姥家的勇敢传统。第三个规矩,过五月节(端午节)的时候,绑五彩线。第四个规矩,过年过节抓嘎拉哈,这是因为当时打仗,把老虎、黑瞎子、狼打死了不少,骨头拿不了,就拿那些嘎拉哈,以后过年大人小孩都要抓嘎拉哈,就是庆祝胜利的意思。

  何钧佑老人有一肚子讲不完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个有学问会讲故事的人。他故事里的人物有孝子孝女、烈士、谋士、残暴的大汗、恶人、奇人;神话故事有《喜利妈妈》、《核桃孩》、《羊皮天书》、《安都里神袋》等;描述锡伯族英雄人物传奇的故事有《慈势德本救母》、《芙蓉娥救父》等;歌颂锡伯族人爱情的故事有《乌古出游》、《红蝴蝶》等;反映锡伯族历史的故事有《鲜卑故事史》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北新闻网 2010-08-02 07:42

上一条: ·[张振涛]当绣花手变成乐手:女性传承地方乐种越来越普遍
下一条: ·纳西族“东巴纸”被炒作 真正的传承人被边缘化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董秀团]移植与新塑:白族民间故事对印度佛教文学的吸收和化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