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技术史研究的民间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7 | 点击数:4757
 


  由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德国马克斯·普郎克科学史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 for Wissenschaftsgeschichte)联合主办中德国际学术讲座在北师大文学院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技术史研究的民间化”,会议地点在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中德英法学者和研究生51人与会,文学院副院长刘洪涛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晓萍教授主持会议。

  德国马克斯·普郎克科学史研究所是欧洲一流的科技文化研究机构,位于柏林,吸收世界各国优秀学者前往合作研究,同时也关注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视野下的本土科技文化史研究进展。该所有三个分支,其中之一是中国科技史,主要是突破李约瑟开创的理论和方法,不是从欧洲工业文明史的框架,而是从中国农业文明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宋元以来科技文明及其日常社会传承现象,近年来,北师大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民俗学的视角、使用数字化先进技术,研究清宫造办处手工行业及其现代传承,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关注。马克斯·普郎克科学史研究所所长薛凤教授(Prof. Dagmar Schäfer)率德、英、法学者5人与会,包括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中国科技史》丛书的分卷作者、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现爱丁堡大学白馥兰教授(Prof. Francesca Bray),德国马克斯·普郎克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馆长、欧洲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主持人施菩岭(Urs Schöpflin)博士和该项目组成员Simone Rieger研究员,法国高等社会学研究院蓝克利教授(Prof. Christian Lamouroux)也应邀加入欧洲团队,与中国学者对话。刘洪涛副院长代表文学院领导出席开幕式,他向欧洲科技文化史专家前来讲学表示欢迎,并希望双方能继续就国际前沿课题研究加强交流。

  双方学者围绕“技术史研究的民间化”的主题,分别就各自的理论关注点和实践过程做了学术演讲。薛凤教授(Prof. Dagmar Schäfer)的题目是《技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与中国合作项目的进展》,主要是利用宋元文献,分析中国珐琅、丝绸、陶瓷、内装修、雕刻和玉器各业技术观念,认为应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科技史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研究,考察技术知识传播的方式、条件和社会历史。白馥兰教授(Prof. Francesca Bray)的题目是《从技术的视角看社会性别》,重点使用明清史料,指出在中国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中,开展农业文明技术史的研究,不能忽视男女双性的合作,也不能忽视日常社会研究。中国女性往往是技术的使用者(users)兼制造者(makers),这种情况与欧洲工业化的路线不同。施菩岭博士(Dr.Urs Schöpflin)博士和该项目组成员Simone Rieger研究员共同就欧洲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开放数字化平台建设做了演讲,他们用理论阐述和网站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他们创建的“人文学者研究的协同仿真环境平台”(scholarly workbench for the humanities)所能解决的理论问题、关键技术和仿真范围,并就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使用互联望公用资源、数据共享、在线编辑,多种语言翻译、成果与文本随即链接的技术特点。蓝克利教授(Prof. Christian Lamouroux)重点就中西学者研究科技文明史的方法互补性做了阐释,特别指出,在这方面,北师大数字民俗学实验室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取得成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带有方向性的开拓,对欧洲同行也有很多启示。董晓萍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清宫造办处手工行业传承的民俗志记录:数据库和数字辞典》,以清宫造办处现代传承行业珐琅、木作、纸行、雕漆作、花作和盔头作的数字化成果为例,阐述在科技史研究民间化的国际思潮中,中国民俗学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强调民俗学与技术史、具体社会史和中国整体文化研究的综合研究,关注手工技术对工匠日常生活与民俗知识系统、社会环境、生态、就业结构的影响,重视把正在全球化下消失的手工技术文化变成在数字环境运行下可观察的活态系统和本民族自己的技术术语系统。赖彦斌的报告题目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的数字化项目》,就2003年以来,在校院211和985工程建设中,民俗学学科点在发展基础研究的同时,开展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数据软件研发,所经历的步骤与获取的成果样式。

  会议的第三阶段是双方进行“技术史方法论的对话与交流”,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萧放教授、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国民俗学研究室主任色音教授、主攻技术民俗学方向的朱霞副教授等,即席发言,就双方学术报告中的理论观点、使用资料和方法等,进行评议,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董晓萍教授、朱霞副教授和赖彦斌工程师所指导的清宫造办处手工行业现代传承研究项目组的研究成员纷纷参与对话,显示了北师大民俗学学科点人才培养的团队效应,获得了外方学者的好评,他们是:蔡锦碧(负责木作)、唐超(负责纸行)、毕传龙(负责珐琅行)、陆臻里(负责盔头作)、李灵曦(负责雕漆作)和刘尧晔(负责花作)。其他到会的博硕研究生也积极发言,现场学术对话和问题讨论的气氛十分活跃。

  在本次国际学术讲座前后,德国马克斯·普郎克科学史研究所的外方专家与董晓萍教授进行了深度接触,双方就共同有兴趣的学术课题进行研讨,德方表示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并回国后多次来信,高度评价这次国际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

 

  文章来源: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2010-7-19 16:20: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
下一条: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年会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在京隆重举行
   相关链接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季中扬]论地方戏的“再民间化”
·[季中扬]论地方戏的“再民间化”·[白勇华]福建地方戏曲的“民间化”意义
·[冯立昇]打开技术史研究的新视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