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高山杉]被隐去姓名的口述者
  作者:高山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1 | 点击数:15672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
 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  张健飞 杨念群笔述  三联书店  2009年6月第二版第三刷  374页,36.00元

 

 邢肃芝口述的求法经历,与尉迟酣书中所记基本一致。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若无《雪域求法记》的出版,《中国佛教复兴史论》中这段来源不明的口述史料恐怕会永远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

  

  在《上海书评》第69期(2009年11月29日),我曾撰文批评美国佛教史学者尉迟酣(Holmes Welch, 1921-1981)《中国佛教复兴史论》(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汉译本中的各类错误。尉迟酣这本书部分内容根据他采访1949年后旅居港台地区、南洋、美国等地的中国佛教界僧俗人士所得口述史料写成,成书后出于某种原因隐去了这些口述者的姓名。确定当年这些口述者的真实身份,是准确翻译《中国佛教复兴史论》的关键。

  比如《史论》第九章第二节“汉藏交流”(“Contacts with Tibet”)第178-179页,尉迟酣提到某位口述者生于南京,自幼家境贫寒,年轻时对佛教产生兴趣,后来在支那内学院结识佛学家吕澂。吕澂劝他去西藏,以便习得西藏语文,将来学成归来,可以从事藏文典籍的翻译(Born of a poor family in Nanking, he had become interested in Buddhism as a young man. He got to know Lü Ch'eng at the Metaphysical Institute, who urged him to go to Tibet so that he could learn the language and someday return to translate Tibetan books)。此人后来果然出家,1933年入重庆郊外太虚法师所办汉藏教理院,拜某驻院喇嘛为师(In 1933, already a monk, he enrolled at T'ai-hsü's school outside Chungking and became a disciple of a lama on the faculty)。经过三年对西藏语文和佛教教理的研习,他引起蒙藏委员会的注意,1936年被该会派到中央政治学校进修,这所学校是国民党专为培训干部而建(After three years in linguistic and religious study, h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ffairs Commission. In 1936 the commission assigned him to the Central Political Institute, which had been set up by the Kuomintang to train cadres)。   

  此人于1937年首途赴拉萨,入藏地最大寺院哲蚌寺,一住就是八年,最后考得格西学位(In 1937 he left for Lhasa, where he lived for eight years at the Drebung monastery-the largest monastery in Tibet, if not in the world-and received his geshe or doctoral degree)。他很得拉萨当局信任,将驻藏十三年的剩余岁月(十三年减八年等于五年)贡献于经营一所为西藏学童设立的小学,同时在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工作,扮演着喇嘛和政治专员的双重角色(Evidently he won the confidence of the Lhasa authorities, for he spent the remainder of his thirteen years there running a Chinese school they had set up for Tibetan children and at the same time working at the Lhasa office of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ffairs Commission, so that he continued to play the dual role of monk and political agent)。

  这位口述者姓甚名谁,尉迟酣没有透露。汉译者昧于人物和事件的背景,译文当然无法做到正确无误。我在写那篇书评的时候,也不知道此人是谁,直到最近读完张健飞和杨念群笔述的《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修订本,才恍然大悟原来尉迟酣的这位受访人就是《雪域求法记》的口述者,曾赴西藏求法的汉人喇嘛邢肃芝(藏语法号“洛桑珍珠”)。上引尉迟酣笔录的刑肃芝口述,可说是一篇“迷你版”的《雪域求法记》。  

  邢肃芝1916年11月19日生于江苏南京一个小商人家庭(尉迟酣所说“born of a poor family”似不确),祖上皆为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父母也是常年礼佛。由于自幼体弱多病,他被家人送到庙里出家销灾,法号“碧松”。邢肃芝十三岁时入江苏镇江超岸寺玉山佛学院,系统接受了现代佛教教育,读书期间曾入南京支那内学院问学,由此结识吕澂:

  我那时有空常去南京,去拜访在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的朋友,内学院地址在公园路一号。另外,在南京还有一个金陵刻经处,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由杨仁山先生创办的(案:此说有误,杨仁山在辛亥革命前即已去世)。那时候,支那内学院的院长是大名鼎鼎的欧阳竟无居士,他的儿子就是中山舰舰长欧阳格。我见到欧阳竟无先生的时候,自己才十几岁,而先生已是名满天下的佛学大家。他为人谦逊,毫无架子,而且十分乐意提携后进。欧阳先生推荐我去向他的学生吕秋逸先生学习唯识宗。欧阳竟无的门生众多,其中不乏名人,如后来成为大学者的熊十力。学生中最为刻苦耐劳而不贪着到外面闯世界立身扬名的要算是吕澂(字秋逸),他聪明过人,学贯中西,年轻时曾在日本留学,通晓巴利文、德文、法文、藏文、日文等。欧阳竟无先生对他十分器重,死后就把学院事务交与他掌管。记得那时欧阳先生一般在吃早饭和中饭的时候向学生讲课,其他时间不授课。在内学院中有几个大学毕业后在那里念研究生的学生,内学院向他们提供房子,不收房钱,伙食费则需自己支付。

  在镇江和南京支那内学院的学习为我的佛学理论和国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十六岁那年,通过一次难得的因缘,使我初次接触了藏传佛教。(《雪域求法记》,第38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2010-7-11 2:53: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学泰]老北京胡同的最后留影
下一条: ·[笔谈]口述史:艰辛的实践体验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
·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白玛措]从经济生活变迁到身份定义转换的研究:以西藏那曲嘉黎县为例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刘冬梅]技艺的“体化”视角:造像量度在西藏唐卡传习中的身体化过程·[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