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杨念群]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结构性缺陷及其克服
  作者:杨念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8360
 

   3 “文化史”研究的自我拯救:

  这里所说的“拯救”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化史”研究如何获得学科建制内的合理位置;二是“文化史”如何在史学大潮的革新中真正能够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获取自己的主体身份,而不是总处于某个学科的附庸地位。当然,前者的实现应以后者的完善为前提条件。

  我认为,“文化史”要走出“孤悬”的困境,必须要在问题意识上与社会史,特别是政治史建立起真正的横向联合。而不仅仅是在方法论方面一味模仿西方“新文化史”的解读路径,在形式上追求所谓“独立”。比如国内兴起的“概念史”研究就要更注意国内社会语境的制约作用,而不是一味寻求“概念”本身作为语言的演变轨迹。《新史学》第三卷中的多篇文章就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史”研究者应该形成一个共识,“文化”归根结蒂是“政治”的一种表述,应该与中国历史变迁中的复杂政治过程构成相互说明和印证的关系,而不是仅仅表现成和“政治”相脱离的独吟浅唱。当然,我这里所说的“联合”并非主张要简单地回到某种“政治史”的叙述轨道上去,或者与某种传统“决定论”式的政治史命题重新实现妥协共处,而是借助“文化史”的认知方法,争取对中国历史上存在的重大问题做出崭新的解释。

  “文化史”与“政治史”联姻的路向早已通过“政治文化”的研究取径表现了出来。在古代史研究方面,余英时的著作《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可称典范。但中国近代一直面临如此复杂的政治变动,目前却尚未出现力作来阐明“文化”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促成了近代“政治”格局的变化。国外有关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论著中,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对此做出了崭新尝试,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路标予以重视。

  “文化史”研究受到国外“新文化史”典范的影响,越来越细腻地把触角伸向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细致到了如何观察“身体”与“感觉”之间的复杂关系,前不久我收到一本名为《体物入微》的论著,书内的文章直接涉及到“物”与“身体感”的研究。不但揭示出近代中国人肮脏感的产生或者在馨香祷祝中香气的仪式力量,而且开始尝试从食物味觉中感知身体的变化。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但研究做得越精致,就越应该避免出现过度“碎化”的倾向。因为现如今,“香水”和“眼泪”这样的微小题材都能写出大部头的“文化史”,如果我们大谈特谈的所谓“文化”不能与一些重大的政治历史进程重新建立起新的关联性,其结果只能是日益走向狭隘和自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2010-06-30 06:00: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孙中山关于乡村社会建设的构想
下一条: ·[朱大可]受虐和犬儒:1981到2004中国文化撒娇史
   相关链接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陈鹏程]明清小说中重阳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神话古歌·[萧放]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
·神话有何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姜鹏]《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的台前幕后
·一位德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技术文化史·[薛虹]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刘志琴]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在中华文化史的整体语境下推动昆仑文化研究
·[黄兴涛]探究近代中国的时间之史·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书写“文学文化史”
·[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吴春明 王樱] “南蛮蛇种”文化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