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赵园]古村镇的另一种死法
  作者:赵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27 | 点击数:4961
 


  事后回想,对云南和顺古镇的好印象,多少也因了我们抵达该处的时间。当时天刚破晓,我们应当是第一批游客,该镇尚保持着一份宁静。而我们最先见到的镶在古镇边缘的旅游设施,也因了这宁静而令人可以从容观赏——那一组建筑确像是经了精心的设计,以至我们竟忽略了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古镇,以为该地的精华尽萃于此。我相信我的同伴们大多并没有走进那镇子。他们在看过了旅游设施和作为古镇招牌的图书馆之后,就以为完成了这次的和顺之行。

  那间中西合璧的图书馆的确罕见;在中国的乡村地区,甚至显得过于奢侈。当然我们明白和顺是“侨乡”,有“侨资”对于文化事业的支持。其他许多地方的乡村,至今尚难以拥有一间小小的图书室。我们其实并不知晓该图书馆被镇里居民利用的程度。在游客纷至沓来之后,它尤其不大可能继续供该镇居民静心阅读。

  2000年春到江西抚州的流坑时,其时已在旅游开发,村外有新竖的牌坊,上书“天下第一村”。但或许因地处偏僻,又宣传不力,至少我们驱车前往的那天,游人寥寥。商业设施有限,也因此村子保存完好;那些明清官宦人家的宅第,无疑是明清民居中的精品。所记得的当天与旅游有关的节目,是午后的傩戏表演,场地简陋,风味朴拙。

  回到北京,所写关于流坑的印象中,就有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未受破坏:

  “这村子令我感动的,更是流荡在古老建筑间的活的人生的气息——进门处有米柜,农具靠在墙上,板桌上、天井的水池边,是刚洗过的青菜。今人与古人,前人与后人,那些富有而显赫的人物,与他们的农人后裔,俨然共享着同一空间。只要想到在这些老房子中每天以至每时都会发生的相遇与‘交流’,想到你随时可能与活在另一时间的人物擦肩而过,无论如何是一种神秘的经验。较之午后的傩戏表演,这些实物与尚在进行着的日常生活,或许更有民俗学的价值。”(《走过赣南》)

  十年后所见婺源的李坑,旅游业当用“火爆”形容。出售旅游产品的摊档,由村外直排进村里。村中的主路两侧,店铺密布。与村民交谈,得知为开发旅游,村里贡献了170多亩田地;每人每月付给100元钱作为补偿。旅游收入,政府与旅游公司拿大头,村民所得往往不到百分之十。由旅游开发中受益的,如村口的店铺,一年可有几十万元的进账,其他店铺则大大低于此。不临街的村民,由店铺代售农副产品,获益有限,仍然主要靠务农、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虽春寒料峭,村外的油菜花却已残了,零零落落。据导游说油菜花盛放时,不但游人填街塞巷,且排满了田埂。我们到的这天,村中也游人如织。尽管已划入江西,婺源属古徽州,此行算是圆了看徽州民居的梦。婺源显然十足有打造“景点”的自觉。动身之前,你已听熟了央视旅游广告中的那一声“老家”,以及接下来广告词的“江西婺源,梦里老家”。沿途所见民居,形制经了统一规划。在我看来,崭新的粉墙黛瓦固然悦目,老旧房舍白墙上的水迹(霉迹?),却也像是另有一种水墨画的笔意。

  或许因来去匆匆,未发现婺源将朱熹作为“品牌”。此公参与并主导建构的思想体系,与老百姓的关系太间接,显然不能如李坑村、晓起村的可供亲近。来婺源的途中经过鹅湖书院,只见门庭冷落,细雨中一派凄清。

  一条商业街,店铺密匝匝排开,像是已成这类“景点”的标准化设施。几年前去上海附近的朱家角,尚未进入,即觉商业空气扑面而来。后来与两个陪同的女孩迷失了道路,走到了游览区之外的僻巷,瓜棚豆架,几个老人临流(水渠)而坐,悠然地打牌,如汪曾祺小说中的一景,不禁心动。

  游人很少有机会、往往也并无愿望走进村镇深处——那里有仍在进行中的“日常生活”,与商业街上的一派喧闹像是无关。白日的喧阗过后,夜晚的村镇或重归阒寂,找回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如果那些提供食宿的农家,没有收住过多的客人的话。

  面对这类“开发”,我会想到沈从文的那篇《建设》,心情复杂。“建设”、“开发”都是好词儿,很正面,只是要适度、合理,方“可持续”。在与地方政府、旅游公司的博弈中,村镇居民多半是弱势的一方,难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其实不知道旅游开发而不改变当地的社会环境、生态,是否可能;既让当地政府与居民由“开发”中受益,又不强行改变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开发”该如何进行。也应当承认,借助于这类“开发”,增强了人们关于老房子、古村镇价值的认知,有了保护的意识。只不过吊诡的是,不“开发”,老房子、古村镇固然会在“自然过程”中死去,“开发”却有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不过是另一种死法。在和顺、李坑都听到了村镇居民的抱怨:既不允许改建,又不补偿维护、修缮所必要的经费。生活在那里的居民,至少在理论上有支配自己的房产、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他们未必都情愿将自己的生活作为用以展示的“文化遗存”。

  写了上述文字之后,我得说,我自己也在人流中,是惊扰了当地宁静的游客中之一人。边游边大发感慨,是否有一点虚伪?

  2010年4月

 

  文章来源:  文新传媒-文汇报 2010-05-0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崔发明 孙慧玲]1932夏的北平满族家祭
下一条: ·[郑威]社会记忆:民族文学作为族群叙事文本
   相关链接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吴秀杰]解析日常文化中的量化结果诸态
·[王均霞]朝向普通人日常生活实践的神话图像叙事研究·[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