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情系赫哲:访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老人
  作者:雪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22 | 点击数:13687
 

 

  听众朋友,您听到的歌声是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赫哲语言讲习所的学员们演唱的,在72岁的赫哲族老人吴明新的带领下,他们正在排练赫哲族特有的民歌形式——伊玛堪。

  

72岁的赫哲族老人吴明新

  “我小时候,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江面,晚饭后的人们,喝着"木克若林"(米茶),围着篝火唱伊玛堪,跳萨满舞。半个世纪过去了,赫哲古老的文化却沉淀在我的血液中,让我魂牵梦萦,挥之不去。”

  赫哲民族是中国六小民族之一,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目前会讲赫哲语言的人仅存20名左右,能流利演唱伊玛堪的还不到五人。伊玛堪这种赫哲先民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正濒临灭绝。在排练间隙吴明新聊起当初办班的想法:

  “我为什么要办这个班呢?解放初期我们赫哲人才剩800多个人,那么目前增长到多少了呢?4680多口人。我为了挽救赫哲族的文化遗产,不让我们的文化艺术和其它多方面的传统东西不让他失传,我所以就积极的办伊玛堪传习所,得往下传呢!我今年都70多岁了,用不了多久,我可能就离开咱们这个世界,那么我走了,我的下一代都不会赫哲语,用不了半个世纪,在我们中国的领土只能有没有语言的赫哲族,我在九泉下我心里也不得劲儿。所以说我坚决挽救伊玛堪。”

  

吴明新与歌唱家合影

  吴明新出生在赫哲族聚居地同江市街津口八岔乡,他的父亲吴连贵是赫哲族著名的民间歌手,家喻户晓的《乌苏里船歌》前身就是吴连贵唱的伊玛堪,吴明新就是在父亲的伊玛堪歌声中长大的。

  20岁时他作为滑雪运动员来到了佳木斯,一晃五十年过去了。退休后的吴明新回到家乡,看到原先居住在渔船和草房里的赫哲人全都搬进了砖瓦房,鱼皮衣服也换成了现代流行的服饰,在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关怀下,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完全融入进现代文明当中,吴明新从心底高兴。

  但是,在欣喜的同时,吴明新也发现,在赫哲族古老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民族音乐伊马堪却正在逐渐消亡。吴明新能回忆起来的伊玛堪尽管支离破碎,只是只言片语,但那些优美的旋律仍能拨动着他的心弦。一想到伊玛堪即将随着他们这一代人的离去而永久消失,他的心痛楚极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09-02-02 11:04: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磊]马街书会上的流浪艺人们
下一条: ·[恰嘎·觉如]年轻的格萨尔艺人斯塔多杰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高荷红]赫哲族“伊玛堪”歌手传承路线探幽:以三个家族为例·[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杨文]知识生产与制度赋权:中国非遗传承人制度的当代实践·[涂慷]大美工匠
·[田梦]赫哲族熊图腾故事比较研究·[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冉勇]母题学视域下赫哲族与鄂伦春族英雄叙事诗的比较研究·[何华湘]网络时代非遗传播伦理问题探析
·[席建立]消褪不了的常州梳篦魅力·[王翘楚]“重生”的兔子王
·[罗婷]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保护现状及云传承机制研究·[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