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高泉荃]中国文化史的“复辟”
  作者:高泉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1 | 点击数:7785
 


 
唯有抛却“救亡心态”而回归理性的文化研究,
才能够真正地为自身的文化“续命”;而至关重要的一点
教谕则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文化的压倒性支配地位。

 

《什么是文化史》

[英]彼得·伯克著  蔡玉辉译  杨豫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第一版  186页,22.00元

  彼得·伯克于1937年出生于伦敦,父亲是爱尔兰移民,母亲则出自犹太人家庭——外祖父来自波兰,外祖母则来自立陶宛。伯克身上的多语才能似乎是来自家庭血脉,他的书商父亲就是一个业余语言爱好者,甚至学过中文和日文。十八岁时,彼得·伯克因为义务兵役而被大英帝国派往了新加坡,在那里,他不但感触到了穆斯林、印度人和华人文化,也亲眼目睹了英帝国的终结。多元文化家庭的直接影响和服役期间的亲身经历,奠定了他以近代欧洲文化史为旨的终生志向。

  彼得·伯克也是战后最受欢迎的西方历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数量众多且包罗万象,这从那些书名中即可看出:《近代早期欧洲的大众文化》(1978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1987年)、《制造路易十四》(1992年)、《近代早期语言和共同体》(2004年)等等。这些著述被译成了近三十种语言,有中文译本的就有十数种之多。其主编的《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ⅩⅢ》(1979年)既是此系列中最后的一卷,也是迄今为止最受好评的一卷。“艰涩”永远都不是伯克的特点;能够给予普通读者的巨大感染力,才是他流行于世界的通行证。

《小红帽》,著名插图画家多雷(1832-1883)绘制

  《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以伟大的瑞士史学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所著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年)为开端,分门别类地叙述了其后一百五十年间文化史学科发展的种种脉络。它不仅是带领读者进入相关领域之导绎,也是伯克对于自己数十年治史的一个全面定位。英文的culture一词,源自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培养、培植,以“文化”两字对译“Culture”,则实源出东洋而转输中国。为什么要有文化史?借用Gianrico Carofiglio的一部畅销小说之名《过去犹如异邦》(The Past Is a Foreign Land,2004),“过去”与我们虽然相距未远,但却已不为我们所理解。比如,现代的读者也许很难理解,为何《小红帽》这个童话故事的最初版本,更像是一则情色故事;我们的后人也有可能会难以体会,在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几十年中,不言而喻的绝对禁欲主义居然是全社会的主题。而“文化史”所职司的,正是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创造关联,由此给我们构建出“回到过去”的种种途径。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0-2-28 2:48: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仲民]文化史研究的系谱和反思
下一条: ·[谢海涛]汉学史中国人写得了吗?
   相关链接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陈鹏程]明清小说中重阳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
·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神话古歌·[萧放]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
·神话有何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姜鹏]《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的台前幕后
·一位德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技术文化史·[薛虹]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刘志琴]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在中华文化史的整体语境下推动昆仑文化研究
·[黄兴涛]探究近代中国的时间之史·在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中书写“文学文化史”
·[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吴春明 王樱] “南蛮蛇种”文化史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