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祁建]享受中国式生活 寻找春节的传统记忆
  作者:祁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9 | 点击数:6292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五,传统上是冻豆腐的日子

  20多年前,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觉得过春节是非常隆重的事情。春节前几天,大家就忙里忙外,大扫除、办年货、贴春联,到除夕晚上达到最高峰。每家都会摆上祭祀的东西,整个家族一起拜祭祖先。之后要放鞭炮和焰火,这家点完那家点,接连不断。然后才收拾回家吃年夜饭。关门之前,还要先放炮,告诉别人请不要打扰。那晚,整条胡同就这样闹啊闹啊,直到深夜才结束。小时候,春节对几乎每个人来说都是欢乐的代名词。而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各种选择多了起来,思想也逐渐复杂起来,过年成了聚会、拉拢关系的好时机,再没想过怎样才能过得快乐,那种单纯的、浪漫的欢乐。

  如今,年夜饭到酒店吃,年前家里的卫生请钟点工打扫,拜年时兴发送短信,不放鞭炮整个城市安静了。许多人都觉得现在过春节更多的就是吃饭和逛街,传统的节日风俗似乎都已忘记了。我这几年的春节,几乎都是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初一和家人逛庙会,初二、初三去亲戚家,初四同学聚会……如果要追究记忆犹新的春节,只有儿童时代的一些细碎但快乐的片断,长大后是大片空白。文化的断裂,让人想到就觉得有点可怕:我们的新年,究竟还有多少年味儿?我们的生活,究竟还有哪些传统在传承?而我们的生命,还有多少时日就会真正变得枯燥无趣?

  我们的前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红楼梦》第53回,贾府下面一个田庄的庄头“乌进孝”出场了。这位代表全庄劳动人民来给贾府送年货的乌先生,乃是一个“刘姥姥”式的人物。所不同的是,刘姥姥提供了“眼睛”让人们看,而乌先生则提供“耳朵”让人们听。

  通过乌先生的耳朵,我们听到了什么呢?贾珍和贾蓉“大倒苦水”——就要过年了,贾府里财政赤字严重:你们送这点儿年货来,怎么够我家用?看来“年关”一词,富贵逼人如贾家,竟然也是适用的。尽管外头体面里头苦,可是春节毕竟还是要过的,不仅要过,而且要“大过”。

  于是,从腊月二十九开始,贾府前前后后,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接着,宁国府(长房)从大门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次日,便是贾母领着有诰封的子弟进宫朝贺、宁府祭宗祠,接着贾母回荣府,一众人等又到荣府给这位老祖宗行礼、“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献屠苏汤、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除夕夜怎么过呢?“各处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内设着天地纸马香供,大观园正门上也挑着大明角灯,两溜高照,各处皆有路灯。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团锦簇,一夜人声嘈杂,语笑喧阗,爆竹起火,络绎不绝”……

  这段关于春节过年的叙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在中国的春节节俗叙述中,这恐怕也是一个绝响。

  别的且不必说,单是这名目繁多的“过节物质”,就够我们这些现代人想象的。都说现在年味儿不浓厚,和曹雪芹的笔下世界一比较,这说法真没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0-02-08

上一条: ·带“虎”成语近一半为贬义 专家:受狼拖累
下一条: ·[肖鹰]让春晚回归民间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