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将出版县卷本
  作者:张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8 | 点击数:5005
 


  近日,记者从中国民协获悉,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将于2010年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县卷本篇幅达6亿字,我们打算在2010年出齐,这将是一笔非常庞大而宝贵的文化财富。”中国民协秘书长向云驹在介绍这项工作时说。 

  面对这座“文化长城”,人们不禁要问,它具有哪些价值、如何才能在新时代发挥作用?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文献价值巨大是专家们的共识。“这三套集成的意义非凡,对个人来说,有助于道德和心灵的涵育;对民族来说,更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在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主编刘魁立看来,三套集成不啻“世纪经典”,因为前人不曾有过这样的壮举,而后人因为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也不会再有了。

  专家学者认为,民间文学的价值是与其与生俱来的集体性、人民性和艺术性密不可分的。“小说、诗歌等作家个人创作的作品,当然也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普遍情况,但是总包含有比较强烈的个人色彩。相比之下,故事、歌谣就更加是一种集体的观念的反映,把整个时代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刘魁立表示,民间文学集成为后人留下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为他们从历史学、美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等角度研究和了解前人及其生活提供了基本素材。

  如果说这种学术研究体现了三套集成“向后”的历史价值,那么,它是否还具有“向前”的意义呢?“民间文学是神圣的教科书。”著名民间文艺学者陶阳说,“比如谚语,谚语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举个例子:‘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其中就含有一种普遍的哲理性,而且颇具文学性,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在谈到中国当下的卡通“很多都是外国货”时,他建议搞卡通创作的人从民间故事里吸取营养,“集成中收录的有些民间故事非常好,很有想象力,比如‘见风就长的马’、‘会说话的石头’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创作素材。”刘魁立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民间文学的价值:“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人的智慧和想象力,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尽管包括民间文化和精英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普遍受到了时代变迁和外来文化带来的冲击,但专家认为,民间文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基础相当广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与人类语言共始终,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都有作品在继续产生。如一些在农村里广泛流传的反腐歌谣和故事,应该说都属于比较新的民间文学。

  很多学者还谈到了新媒体时代的民间文学。《中国歌谣集成》副主编张文认为,网络上流传的一些娱乐性或讽刺性的故事、笑话、歌谣,其创作者大都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与过去强调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创作有所不同,但也属于集体性创作,并在传播中不断变异,符合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匿名性、变异性等几大特征,应当说是最当下的民间文学。刘魁立对网民的文化创造也不陌生,在肯定其“民间”特点的同时也表示,这些作品的内涵以及创作者的身份和创作的环境与以前很不一样了,它们是否属于民间文学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新话题。

  不过,网上流传的一部分笑话和歌谣,追本溯源的话,其实是来自那些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一发现让不少学者都颇感振奋:“这说明传统的民间文学在今天还是有很大需求空间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就有了用武之地,关键是让它到达读者的手里,不管是专业读者,还是普通读者。”

  集成的规模非常大,这既是它的优势,但也在传播方面带来一些不便。对此,有专家建议从集成中编选一些故事、童话、神话等种类的读物,但问题是众口难调。也有专家建议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全套收藏以飨读者,但阅读和检索都非常不便。长达6亿字的县卷本通过何种渠道才能与读者发生关系以发挥“文化长城”的作用?向云驹表示,数字化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建立县卷本的数据库,实现内容共享,不只是因为有了技术上的保证,更是因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只有数字化的“文化长城”才能实现与网络时代的对接。(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1月08日 15:38

上一条: ·《青海花儿大典》问世
下一条: ·一位日本女博士与福建“水上吉普赛人”的情缘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