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方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民俗价值观重构
  作者:方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3 | 点击数:9046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发展的内涵的要求已由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转向追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变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而以研究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习俗与模式为学科传统的民俗学科,也应该引导和敦促社会民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陋习,重新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民俗价值观体系,合理选择和优化与自然相生相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民俗生活模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民俗 价值观 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08)04-106-03

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生态危机及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使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关注的问题,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全社会共识。而以研究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习俗与模式为学科传统的民俗学科,随着整个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原有的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也遇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对现代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文化的现代变迁予以高度关注,发掘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有的生态关怀,和其中早已涵蕴却可能被长期忽视的生态意义,引导和敦促社会民众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陋习,重新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民俗价值观体系,合理选择和优化与自然相生相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民俗生活模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反思,自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民俗价值观理性思考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协同进化。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公众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发展观,我们可以概括为‘不仅包括经济的数量增长质量提高,还包括政治、社会的昌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文教卫生的发达和生态环境的优化’等方面的指标和效益在内的新的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相对立,它以集约型内涵式的、整体性、系统性、内生性的特征,显示出发展战略的长远持续性、整体综合性和发展过程、结果的有序协调性。”
任何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发展都必须有其内在的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除了生存繁衍的基本需求动力之外,还有要求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是由该民族或群体的文化提供的,而文化的核心则是在于一些基本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今天人们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也发生在人的精神领域。而人类精神世界中价值取向的褊狭,才是最终造成地球生态系统严重失调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人类奉行的种种生存模式以及民俗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反思。
“任何发达或发展中的民族或群体,都毫不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无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还是精神民俗,都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层面,对于人类生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这种价值和作用,是作为“客体”的文化事象对于文化的创造这一“文体”的效应,也就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民众生活中作用和意义,即民俗价值。而这一民俗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民众民俗价值所面临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对民俗价值观的影响。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贮存了几十亿年的能源被人类在几百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掠夺性开采、任意消耗,高能流入人类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观念等方面的结构性变化。人类创造了高能环境,自己却完全沦为高能环境的俘虏。人们抱怨空气污染、食物里过多的添加剂和满目的钢筋水泥,人们休息、娱乐,但依然摆脱不了内心的愁苦和黯淡的神情。人们丰衣足食,大腹便便,然而健康状况却每况愈下。或者如时下人们所形容的那样,一些人的钱只用作两种用途:吃饭和吃药——盛年吃饭,暮年吃药。高能文化已割裂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不能在同生命之源——“大地母亲”保持和谐。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金月芽期刊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林岗]荷马问题:一个西方学术史的故事
下一条: ·[李敬儒]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相关链接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邓苗]民俗人与当代中国民俗学的人性书写
·[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民俗研究》:2023年第5期目录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7-8月受理)·“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
·[刘晓春]人的历史比学科更长久·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
·《民俗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5-6月受理)·[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2期目录
·2023嘉兴端午民俗研讨会举行·敬文民俗学沙龙:历年活动汇总(2004-2023)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