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邱国珍 陈洁琼]民间信仰的历史传承与申遗策略
——以温州宁村“汤和信仰”为例
  作者:邱国珍 陈洁琼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0 | 点击数:13968
 


  内容提要:浙江温州龙湾区“汤和信仰”, 是地方民间信仰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材料,对“汤和信仰”的产生和演变,“汤和信俗”申遗成功的叙述,阐释了自然传承和策略运用在民间信仰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宁村 汤和信仰 传承 策略

 

  民间信仰渗透于民众生活之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灵信仰和祭祀仪式,构成了民间信仰的基本框架,也构成了社会形貌的象征展示方式。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在民间信仰方面采用政治标准和意识形态化的对策,基本上忽视民众的信仰需求,致使民间信仰处于非法和地下的状态,但基本信仰形态在民间依旧存活。近三十年来,民间信仰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复兴状态。有四百余年历史的温州宁村“汤和信仰”, 在经历了“城隍”庙会、“封建迷信”、“汤和节”等几个历史阶段之后,终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得到国家认可。2008年6月14日,“汤和信俗”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以温州宁村“汤和信仰”为例,对其产生、传承和演变的历史进行梳理,并对当代民众的传承策略作深入分析。

  一 宁村与汤和

  温州宁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东北角,瓯江入海口,面临东海,背靠黄石山,毗邻温州永强机场。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宁村所城在永嘉三都洪武二十年(1387年)信国公汤和奏建”[1]。宁村俗称宁村所,清时改称宁村寨,隔江与乐清磐石卫互为犄角,是进入温州的水路门户。宁村作为军事卫所,建制时,宁村所城周长三里多,围有护城墙。城墙外层由块石垒筑,内层为泥土斜坡,城基宽阔,俗称“城山”;城墙一直保存到解放后,1958年大跃进时为了修水利、造盐场、制砖瓦,就地取材,陆续蚕食,现已无存。城墙开有四门,四门随城墙损毁亦不见;2007年“汤和节”期间在原东西南北门旧址上树立了四座竹扎绸镶的移动门楼,以显宁村旧貌。所城内凿有七星河,但已填堵;所城外还有护城河,因皮鞋厂扩地与污染,成了臭水沟。所城规划为四方建制,以十字分割四方,形成东北方、西北方、西南方、东南方,中心是十字街,现在仍保持原初时的布局。

  宁村筑城后,驻扎的抗倭海防军自然成了宁村的居民。军士们来自五湖四海,各有宗姓来源,他们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寓兵于民”[2],发展生产,繁荣宁村。他们在宁村落户,世代繁衍,使得宁村的姓氏达到近百个,号称“百家姓之村”;经过几百年的变迁,现宁村仍有89个姓氏。2003年宁村组织了宁村家谱调查,有19个姓氏的家谱收藏在宁村;其中韩氏“传家之宝”编修于民国元年,后未再修,是宁村历史最长的家谱。

  宁村现属温州市龙湾区海滨街道下辖,面积0.99平方公里,家户811户,人口3176(2006年统计数据)。20世纪80年代以前,宁村的劳动力主要从事于农业(水稻种植),占有80%人口,渔业(包括河塘捕鱼、渔场养殖)占10%的劳动力,其他的则从事于牧业、家庭作坊和制盐业。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宁村成为“温州模式”构建的组成部分,村民主动从农田里拔出“泥腿子”,纷纷“下海”,转战商场。工业方面:1986年的统计显示宁村创办了7家乡镇企业,吸收了28%的农业劳动力;为配合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小规模的地方性商业、服务业的支持,因此宁村的家庭饭店、家庭商店、家庭车队等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起来。到1994年宁村形成了以皮鞋和服装加工为支柱产业,其中皮鞋、服装加工、水泥、制砖工业纯收入为111万元。人口方面:宁村外出务工或移居外地人口到2006年有134人。从1999年起,外来打工人员逐年增加,2006年登记在册的出租房已达330家,约计1300人,人口进多出少。人均收入方面:按改革前、1986年、1994年和2006年官方统计的数据分别是:178元/人、520元/人、675元/人、1698元/人[3]。

  宁村现有建筑除村民居住房和村委行政大楼外,有两种类型的文化建筑,一是文教建筑:宁村小学和宁村老年大学(原生产队食堂,二层,2007年5月挂牌);另一类就是崇祀建筑,有四座:一是宁村观音楼,它在一座三层民居内,供奉佛教菩萨,附有文昌阁,因楼内观音塑像最多,故此命名。二是抗倭英烈陵园,陵园在宁村南郊,主体是圆坛墓冢,此非衣冠冢,抗倭时期的器物已无处可寻;墓室后方伫立屏风石碑,镌刻“卫国保家抗倭大字碑文记”;墓冢前方两侧建有取名为“永嘉亭”和“英烈亭”的精致石亭;在大门通向墓冢的十米水泥路中间处矗立着一座石雕牌坊,上书“汤和精神发扬永远”及对联;陵园大门也是飞檐石刻设计,铁皮裹护;陵园于1998年翻建,平时不开放,只在夏天夜晚供村人乘凉。三是太阴宫[4],位于南郊,和陵园相连,在原宁村所练兵沙场上建盖,一层,占地面积很大。四是宁村标识性建筑,汤和庙。

  汤和庙和观音楼归属宁村老年协会管理,太阴宫由私人负责。一般轮值汤和庙的是男性老者,在太阴宫轮班的是女性老年人,也许考虑了神灵的性别,才有了这样的分工;但老年协会理事组成员几乎都是男性,只有一名女性理事,设在观音楼三楼的老年协会办公室居高临下,统筹民间信仰事务。

  汤和(1326-1395),汤和信仰的核心神祇,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本为明朝开国大将、抗倭英雄、宁村所城的建立者。汤和字鼎臣,濠人(今安徽凤阳)。生前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明史·汤和传》记载:14世纪日本的战败军士连同日本浪人、奸商组成海盗集团,经常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明太祖朱元璋派汤和部署防务,“倭寇海上,帝患之……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宁村所城即其一。这五十九所城堡在后来的抗倭斗争中起了巨大作用,“嘉靖年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戌,皆坚敌,久且不圯,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5];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一带倭患基本荡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霄冰空间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兆元]中国雪神考
下一条: ·[耿羽]一个民间信仰的生成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