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彭兆荣 徐杰舜]我非我与“学术浪子”
  作者:彭兆荣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04 | 点击数:10199
 

 

[摘 要]人类学应偏向于不同族群文化的共时性关怀,因为,目前的人类学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质的学科,它的开放性、整合性、战略性、应用性价值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尤其对已经改革开放了的中国更是如此。今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应该更注重本土的研究,即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做符合国情的调查研究和“文法”提升,同时,对中华文化传统也要有一个基本透视。
[关键词]人类学;共时性;国情调查;文法;提升
 
徐:请你谈谈在国外攻读人类学的情况,以及主要收获。
彭:对我而言,进入人类学领域完全是被自己的学术情趣所趋动。1984年,我考入贵州大学攻读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主攻英美文学。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去往西南高原,我情不自禁地被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所吸引,它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另一类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我虽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父亲往上推,已有五代为知识分子。祖父和父亲都是大学教授。然而1958年,自从父亲被打成右派以后,我们家就“中道衰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开始了“低人一等”的生活。政治牵连、“狗崽子”、随父下放、上山下乡……使我有机会接触到中国最基层的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我因此失去了来自先辈那种“士”濡染氛围而变得不羁。所以当我到了贵州,我觉得很开心。尤其是接触那些与汉民族完全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时,更有着来自本性的娱悦。从此,我一边学我的英美文学,一边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那几年正遇上中国对外开放,陆续有不少西方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民族音乐学家、宗教人士到贵州做田野调查,他们一边在大学里教书、学汉语,一边往民族地区跑调查。而我是中文系里英语学得最好的,于是被叫去当“老外”的汉语老师,而他们却成了我的人类学老师。课堂里他们是我的学生,田野中我是他们的学生。彼此“混”得相当熟悉。我的小屋经常成了人类学家、人类学博士研究生聚会的场所。我的原版人类学著作、西方大学人类学教本也慢慢地多了起来。与我玩得较好的有Louisa SCHEIN、Prior夫妇,稍后有张兆和博士。我们从J. G. Frazer、Ruth Benedict谈到Levi-strauss、Foucault。这种学术兴趣甚至影响到我的硕士论文的方向:《从希腊神话的酒神看模仿及文化类型》。为准备毕业论文,我到北京图书馆搜集有关神话学的材料。特别当我借阅了当时在北图仍属孤本的《金枝》(我清楚地记得,在破旧的扉叶上遗着“巴金赠书”),我着实被它所吸引,而当我读到Frazer在书中引用的有关贵州苗族村落前神圣“枫树”的例子时,我被震撼了。于是,我把自己可以支配的可怜经费全部用于这本书的复印。后来我才知道,马林诺夫斯基也是被这一本书引入人类学殿堂的。顺便一提,我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三年参加了TOEFL考试,并得到美国亚里桑那大学人类学的奖学金,后因国家教委禁止在读研究生中断国内学业出国的文件出台而未成行。
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了贵州,甚至把妻子女儿也带到了高原。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迷上了人类学。1988年,我获得了国家教委公派赴法国进修的名额,在同时收到多所大学、三个专业方向(比较文学、世界电影史和人类学)的邀请函时,我毅然选择了人类学。有意思得很,在国家教委的一份表格中将人类学赫然填上“新学科”。在法国,我先在尼斯大学(Universie de Nice)社会学人类学系跟研究生听课,觉得一点都不过瘾,一则由于那些理论、流派、人物我大都自学过。二则是所有例子都是法属殖民地的非洲文化。除了泡图书馆外,自觉收获无多。半年后,我转到巴黎,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师从Jacquel Lemoine博士开始了具体的区域性族群研究,对苗—瑶的国际化及文化变迁进行调研。由于自己参与了国际瑶学会的一些工作,包括参与主持瑶学会的国际研讨会、翻译相关的文章等,与乔健、谢剑、张有隽、容观、徐杰舜、宫哲兵、Milles等人类学家、民族学家都相识。
徐:在学术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类学家是谁(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对你影响最大的人类学著作是什么?
彭: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对我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Jacques Lemoine,我除了在法国直接跟他学习和研究以外,因区域范围、研究对象、调查族群一致,即使我在回国后的数年间,我们也没有中断过交流和联系;每年都有一两次在东南亚某个国家或者中国西南的某个民族地区谋面,或会议、或课题、或田野,泰国清迈、曼谷、香港、广西贺县、云南河口、法国巴黎,师徒又多次重逢。1997年,我到荷兰莱顿出席国际会议,他再度邀请我顺访法国。他对苗族、瑶族的研究以及田野作业的方法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Lemoine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南及印支半岛,对族群性、区域性、战略性等把握一直对我有着重大的启示。人类学家有多种类型:有偏重于理论建构,专注于对文化法则研究的“大人类学家”,如Levi-strauss;有从具体的族群研究中提升文化规则的“中人类学家”,如E. R. Leach;有确定族群对象的、区别性研究的“小人类学家”。Lemoine博士属于后者。他一生几乎都在他的研究区域里从事研究,精通数门语言:法语、英语、汉语、泰语、越南语、老挝语,甚至还了解一些苗语、瑶话。也许在某一历史阶段这种“小人类学家”的作用并不像“大人类学家”们那样为学术界普遍注意,然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小人类学家”作用可能远远超过“大人类学家”,特别在战略性和应用性上更为明显。不言而喻,任何人不会将这里的“大中小”与简单的价值判断相附会。就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社会而言,永远存在着对社区研究“是否能够代表中国社会”的质疑;着重于作“文法”研究又会面临“大而无当”的危险。关键在于,任何人类学研究都由具体的人和对确定的族群、社区为单位。显然,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两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徐杰舜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叶舒宪 徐杰舜]人类学与文学的互动
下一条: ·[笔谈]传统的复兴与发明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