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马昌仪]钟敬文早期对民间文艺学的求索
  作者:马昌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5 | 点击数:22413
 


  钟敬文是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神话学、歌谣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之一。自1922年投身民间文学事业起,他撰写和编译的民间文学著作20余册,单篇文章300多篇。他为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间文艺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许多开创性和工作,为建设和提高这门新兴学科的学术水平,探索其发展规律和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博采各家之长,重视传统,超越前人,勇于创新,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他的学术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二十年代的求索阶段,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末的耕耘阶段,自四十年代后期到解放直至今天的建设阶段。现试图对钟敬文的民间文艺学道路以及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特色,在整个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作一个初步的探讨。本文是笔者对他的学术思想所作的探讨的第一篇。

  在"五四"思潮的推动下

  1918年初,北大文科教师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等人发起征集歌谣运动,在《北大日刊》开辟专栏,刊登征集歌谣简章,揭开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序幕。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歌谣学运动很快就蔓延到全国各地,引起了知识分子特别是进步青年的极大兴趣。钟敬文就是在"五四"歌谣学运动的新思潮推动下走上民间文学道路的。

  钟敬文1903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公平镇。父亲是小商。幼年在“子曰馆”一类的私塾念书,辛亥革命后把辫子剪掉入新式学堂,小学毕业进县城陆安师范。当文化运动的巨浪卷涌到海丰县城的时候,16岁的钟敬文随着革命的潮流涌上街头,结队游行,宣传演讲,抵制日货。与此同时,在“五四”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推动下,他大量阅读《新青年》、《小说月报》、《呐喊》、《女神》、《自己的园地》等新文化书刊,并开始写作新诗、散文,收集和记录民歌。

  钟敬文早期的民间文学活动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22-1926年陆安师范毕业到岭南大学半工半读时期。他从1922年开始接触民间文学,《粤风》、《俍壮情歌》、《客音情歌集》、《疍歌》、《民间趣事》、《陆安民间传说集》等等,都是这时候搜集、翻译和整理的成果。自1924年起陆续在《歌谣周刊》、《语丝》、《北大国学门周刊》等杂志发表了一些短评、杂感、随笔一类的评论文字,以歌谣为主,流露出他对当时被称之为“野人”文艺的浓厚兴趣和喜爱,表现了他对这门新兴学科最早的认识和见解。第二阶段:1927-1928年秋,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教,与顾颉刚、容肇祖等发起成立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出版民俗学会丛书,倡办民俗学讲习班,还专门给《黎明》(上海)、《新生》(北京)、《倾盖》(广州)等杂志编过民间文学专号。民间文学书刊的编辑工作和各种有关的专业学术活动不仅扩大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专业知识,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兴趣,促使他下定毕生从事这门学问的决心。这一阶段他的兴趣逐渐从歌谣转移到故事、传说和神话,开始了某些比较专门的研究,在观点上比较明显受到欧洲人类学派神话学理论的影响。论集《民间文艺丛话》、《民间文艺丛话次集》、《楚辞中的神话和传说》,编辑的《歌谣论集》、《马来情歌》,与杨成志翻译的《印欧民间故事型式表》等等就是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

  早期对歌谣的研究

  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以新诗开始,现代民间文学运动以歌谣发端。同样,钟敬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新诗[1],最早采录的民间作品是歌谣,最早写的评论文字是《歌谣杂谈》。在他早期的民间文学活动中,歌谣占的比重最大,成果也最多。这种带有某种规律性的文学现象在“五四”时期并不奇怪,新诗和歌谣这种文学形式能够比较迅速、比较及时地反映出“五四”的时代精神,反映出革命知识分子对民主、科学的追求,许多文学家就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1922年,钟敬文于广东海丰陆安师范毕业,在小学教书,工作之余开始写作新诗和散文,并着手收集当地的歌谣。这些歌谣有一部分曾刊登在当时的《陆安日报》上,后来编入《客音情歌集》、《疍歌》、《山歌选》和《0(山+大+车)歌集》[2]中。《粤风》与《俍壮情歌》[3]是1926年在岭南大学时的工作成果。1927年到中山大学以后整理出版的有《马来情歌》[4]。他的几部歌谣集子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受到当时学者的肯定。例如刘大白认为他所编的《疍歌》“不但弥补李氏粤风 中疍歌旧材料不满足的缺陷,而且能作疍族族风新材料底供给;在民间文学横的比较研究上,功绩是不容渺视的。”[5] 1933年,日人喜多青磁介绍了钟编的《疍歌》,称他为“中国热心的歌谣研究”[6]。德国学者爱伯哈特也来信对作者有关疍歌的观点表示赞同。[7]

  1924年,钟敬文把写好的15则《歌谣杂谈》交给当时主持歌谣研究会的顾颉刚,由他陆续刊登在1924、1925年的《歌谣周刊》上,这是钟敬文有关民间文学的最早的评论文字。自此以后一直到二十年代末,他一共写了40余篇有关歌谣的文章,一部分收在《民间文艺丛话》、《民间文艺丛话次集》、《歌谣论集》和其他集子[8]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0-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尺素史影
下一条: ·内蒙古大学师生痛别著名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赫教授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