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周琳]书写什么样的中国历史?
——“加州学派”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
  作者:周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6 | 点击数:13589
 

  第三,“加州学派”只是一个由研究领域相互交叉,研究旨趣比较接近的学者组成的学术群体,它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多元化的,它未来的发展也尚未确定。因此,不能依据“加州学派”个别学者或部分学者的观点而轻易地对其整体进行褒贬评说。

  从“加州学派”的组成看,目前为国内学界所熟知的只是该学派的一部分学者,如李中清、王国斌、彭慕兰、李伯重、安德鲁·贡德·弗兰克等,他们的论文和著作在近年来陆续以中文形式发表,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但除此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加州学派”学者有待为中国学界了解。如杰克·戈德斯通、万志英、王丰、康文林、丹尼斯·弗莱恩、阿瑟·杰拉尔德、马立博、杰克·古迪、阿布一卢格霍德等。

  从目前以中文形式出版的“加州学派”论著而言,其研究的时段大体集中在15—19世纪,即与近代经济转型密切相关的一个历史时期;其研究对象集中在市场、生态、生产力、货币、人口等几个方面;其整体架构大多采用了宏观视角的中西比较。然而,不同的研究取向也并不罕见,如李中清、王丰的《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就从1700年一直延伸到2000年;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一书,用大半的篇幅阐述政治体制、阶层分化、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于经济近代转型的影响。而在那些尚未被译介到国内的论著中,不同的研究取向更比比皆是:如杰克。戈德斯通非常强调文化差异对于中西历史分野的影响,【15】万志英和马立博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选择了微观的区域视角,社会人类学的方法在其论著中时时有所体现。【16】

  另外,即使在同一问题上,不同学者之间的分歧也十分明显。如同是对于世界体系的研究,阿布一卢格霍德认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可以上溯到13世纪;【17】安德鲁·贡德·弗兰克则认为对于“现代世界体系”进行界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世界自始至终都处于一个体系之中;而丹尼斯·弗莱恩和阿瑟。杰拉尔德则将1571年马尼拉城建立作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开始。【18】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其背后隐含的却是不同的学者对于“世界体系”这一概念的不同界定,以及对于相同史实的不同评判标准。

  又如彭慕兰在《大分流:中国、欧洲与近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一书中提出,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英国煤矿便利的地理位置,是欧洲得以实现经济近代转型的决定性因素,而杰克·戈德斯通则持不同意见,在《现代的经济增长与勃兴:对于“西方崛起”与工业革命的重新思考》一文中,他逐一反驳了彭慕兰的论据,并提出经济成长方式的变化并不取决于资源的获取,而是取决于能源的利用,尤其是将能源“聚集”起来并加以利用的技术。而对于彭慕兰和杰克。戈德斯通的“单一因素决定论”,王国斌则表示不能赞同,在《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一书中,他全面地追溯了围绕着中西历史分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种种因素,其整部著作似乎都致力于再现一个宏大的经济社会生态,而非去探寻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 “决定性因素”。

  另外,“加州学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著述风格也各有千秋。弗兰克被形容为“激情的吹鼓手”,在他的著作中,似乎对于意识形态的强调大过于对学术规范的秉持;王国斌、李伯重、彭慕兰等学者则体现出明显的历史学学术背景,但相比而言,王国斌细腻缜密,李伯重严谨扎实,彭慕兰思维灵动却似乎稍显偏颇;而李中清、王丰、康文林对于统计学、社会学、人口学方法的娴熟运用.使其著作更像是社会科学作品,对于习惯了史学方法的读者来说,或许会略显滞碍。

  由此可见,就目前而言,要对于“加州学派”下一个整体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中国学界似乎应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学说和论著,并静待其未来的发展。

  三、对于“加州学派”现有研究成果之几点意见

  第一,“加州学派”许多学者的研究重心都集中在15—19世纪,使读者们很难看到前近代种种经济社会征象的来处和归宿。

  虽然对于15—19世纪的强调,是服务于“加州学派”探讨中西方近代经济转型的总体诉求,但是历史学总是讲求时空脉络的构建,将15—19世纪单独剥离出来,不免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在中国前近代经济社会研究方面,“加州学派”的确发掘出许多巧妙的视角和新颖的结论,读之使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但每每读至近代转型开始,也就是原本携手同行的中国和欧洲逐渐分道扬镳之时,论述便戛然而止。使人不禁疑惑,前近代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种种发展,究竟都走向了何方?近代中国与前近代中国之间的承继和断裂究竟体现在何处?或许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够彻底,使得“加州学派”的观点屡屡受到质疑。因为“加州学派”虽然展示了发展中的前近代中国图景,而人们更加感同身受的却是近代中国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的涣散,在经验上很难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境遇拼接在一起。因此,如果不在近代中国和前近代中国之间搭起实证研究的桥梁,“加州学派”的学说总是会显得意犹未尽。

  第二,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单因素的比较使“加州学派”的历史叙述稍显粗糙。

  “加州学派”目前影响较大的重量级著作,大多是对于前近代的中国和欧洲进行纵深的对比。在一个如此庞大的框架之内。要对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人微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比较现实的处理方法是选取一些因素进行双向比较。然而,问题在于,一个运作着的经济社会机制绝不会是各种因素的简单叠加。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此消彼长,往往也会使经济社会机制的运作产生很大的变异。而目前“加州学派”的许多论著就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王国斌在《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上编中,对于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农村家庭手工业、人口行为、企业组织、能源利用、市场整合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但对于这些经济因素怎样影响了经济人的抉择,这些经济因素之间怎样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经济生态,却涉及较少。以农村家庭手工业和商品市场的关系为例:在前近代的中国和欧洲都存在着这样一对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具体表征,以及构成这一关系的两个因素是怎样分合消长的,中国的情况和欧洲的情况恐怕就会有很明显的差异。

  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目前“加州学派”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用中时段的区域研究,以及社会人类学的“深描”手法,来弥补宏大叙事的不足。如马立博对于19世纪中期岭南地区社会生态史的研究,即展现了在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制度、技术和社会组织是怎样相互调适,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经济社会运作逻辑;【19】万志英对于明清之际江南地区五通神信仰的研究,则考察了政局变动、货币制度、经济环境、生活水平、民众心理等诸多因素是怎样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最后使得“五通”这个边缘的神祉变成民间广为尊奉的“五路财神”。【20】这种研究取向或许会成为未来“加州学派”的一个发展趋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国学网 2009-09-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旭东]文化实践、图式与“关系”建构
下一条: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
   相关链接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田小旭]耳治与目治:民间故事研究范式的建立与发展
·[林继富]记录民俗学:民俗学研究范式创新的基础·[康丽]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
·[陈泳超]“写本”与传说研究范式的变换·[路璐]我国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研究范式与复兴路径
·[刘垚 沈东]回顾与反思:中国都市民俗学研究述评·[黄清喜]论口述史的民俗学研究范式
·[杨杰宏]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南方史诗类型研究·[康丽]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
·中国民俗学走向何方? ·“民俗学:学科属性与研究范式”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杨利慧]语境的效度与限度·[杨利慧]语境的效度与限度
·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李东红]边疆考古的民族视角与范式思考
·[张巍]古典学的基本研究范式 ·[尹虎彬]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