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谢忠意]又是一年中秋至,彩灯何时重耀羊城?
  作者:谢忠意 文/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4 | 点击数:5758
 


 

  在老广州的心目中,每逢中秋,家家户户都会“竖中秋”,而一到此时,家住海珠区南华西街同德西路255号的关根师傅总是忙得不亦乐乎,他那约10平方米的小店被前来购买彩灯的顾客围得水泄不通也是常事。时光飞逝,昔日的门庭若市渐渐变成今日的门可罗雀,其中的变迁几人知?

  关老和他的女弟子

  早在清代,海珠区南华西街就有一户关家,世代扎制彩灯。关家最后一代传人关根从事彩扎行业80多载,是广州最老的彩扎艺人,2003年关老逝去后,彩扎的手艺就落到了他的“外人”弟子红姨———陆燕红身上。

  如今,彩灯越来越无人问津,除了一些老街坊的帮衬外,彩灯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去年元宵,红姨用心制作的彩灯居然没卖出一个。不爱打牌和饮茶的红姨说自己制作彩灯完全是出于娱情,她的坚持一方面是对老广州传统情结的抚慰,另一方面也算是对师傅和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坚守。红姨说,幸好自己有退休金,如果依靠这个手艺为生,那真不行。一盏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彩灯,要经过开篾、削篾、裁纸、量尺寸、扎架、蒙纸或绢、配色、上色、化妆等繁琐工序,以致一些慕名前来学艺的年轻人“望风而逃”。

  纯手工的彩灯,看上去精美,但是由于花费的人工和材料太贵,越来越显得曲高和寡。红姨的店子里除了自己纯手工的彩灯,也有机器压制的彩灯,红姨无奈地说,机器做的比自己手工做的便宜很多,所以有时有顾客就直接买机器做的彩灯,大家觉得区别不大。正如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小康教授所说:“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没人买,显然不是购买力问题。关键是我国的手工艺在当代失去了传统文化语境的多层次蕴涵,只剩下作为旧民俗象征的简单意义。假如蝙蝠图案只是因‘福’字的谐音而表达祝福之意,那么这个图案是模具压制还是手工雕刻的能有多少区别呢?”

  红姨的三个愿望

  说到彩灯的未来,红姨有三个心愿。第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人真心来学艺,她将毫无保留地传授;第二个愿望就是有屋子,红姨现在从事彩扎的房子还是关老的,所以红姨希望能有一间属于彩灯的小屋子,几平方米就够了,那样她就能在里面制作并陈列彩灯,至少等十几二十年后,我们的下一代还能看到这样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第三个愿望就是资金,没有钱,就没有原料,那么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我国的传承人每月的补助不到1000元,他们用什么来全心全意授徒?于是传承人及他们手艺的承载作品,由于成本高而销路不好,由于销路不好而不愿做,由于不愿做而收不到徒弟,因为收不到徒弟而走向末路。由于彩扎只是海珠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红姨现在还没有被认定为传承人,因此不能享受传承人补助,所以红姨的这三个愿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采访后记】

  对于彩灯,2008年海珠区文化局已经将其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政府的关注对彩灯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但红姨说,没有人来学习,没有一定条件保证,这种输血式的关怀是很不够的。正如高小康教授所说:“传统手工技艺的复兴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需要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手工劳作的关注与尊崇。只有当公众通过传媒的文化引导、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各种参与和互动的情境而普遍地熟悉了传统手工艺,感受、体验和理解了手工技艺的细微和精妙之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评价体系,才有可能构建传统手工艺品的高层次符号消费品乃至奢侈品消费市场。”“没有了市场和消费者,产品的文化内涵就被抽空,即使传承人和技艺仍然存在,也只能算是一种‘文化木乃伊’了。”

  所以,千万别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只是陈列在博物馆的彩灯,我们希望有一天有人向红姨学习彩灯技艺,有一天彩灯重耀羊城,有一天能看到红姨愿望实现之时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
 

  文章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2009年10月3日

上一条: ·古诗“秋夕”变“七夕” 台湾中学教科书错误百出
下一条: ·[韩养民]长安:中秋节的破晓地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王者荣耀中秋皮肤上线,2021荣耀中国节圆满落幕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