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钟敬文]对待外来民俗学学说的态度问题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9 | 点击数:13820
 


 (一)学习外国民俗学学说、理论的需要及这方面的历史经历

  讨论现在的问题,需要追究历史,看过去之所由来。所以先读一读中国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在学习外国上走过什么道路。

  1. 我国古代学者对民俗事象的探索

  中国的民俗很早就发生了。在旧时器时代,人类集体在一起生活,就有共同的作法,也就有民俗。民俗可以说是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内容方面讲就是所谓文化。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一定有些行为、有些思想,行为与思想表现出来就有一定形式,再传播下去就必然形成一定的模式,那就成为民俗。美国民俗学家邓迪斯主张两个人就有民俗。两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的想法或者行动、作法采取一定的共同形式,就是民俗。用中国话来讲,三个人就有民俗,中国的“众”字就是三个人组成,三人成众嘛,当然时间要长一点,不是今天有两个学生在小亭子里面谈一些话,或者做一点什么动作,就构成民俗。虽然有两个人或者三个人,因为还没有传承,就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那就不算民俗,而只是临时性的谈话、动作。从上述意义上说,中国的民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既然有了民俗,有了民俗这个现象,人的头脑就要对于民俗的一种理性思维,就要思索:为什么要这样做啊?这样做有什么意思啊?不这样做行不行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来说就是,人类有了民俗的行动,包括心理行动,就有关于这个行动的理性的认识、考察、判断这一类的活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关于民俗的理论。我国古代学者对民俗事象的理性认识和理论探索从很早就开始了。商周依赖有了文字,后来有了许多学者的著作,著作里面就有着人们对于民俗的记录、见解,这就是萌芽状态的民俗学的学说理论。像《诗经》的《国风》部分,就是民间文学方面的作品,是那时人们民俗活动的表现。再比如“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有很多关于古代仪礼方面的,关于人对神、人对人的关系的民俗的记载。这些礼俗主要是作为上层社会的一种礼仪来记载的,但是它们本自民间来,往往是民间先有这个礼,这个风俗,又被上层、官方提炼了,吸取了;另有一种情况,上面的礼下坠到民间来,成为民间的俗。在汉代的史书上,司马迁、班固都有过民俗的意见。应劭作了《风俗通义》,保存下来十卷,成为中国民俗学的较早的专书。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一些记载民俗的专书,像西晋周处的《风土记》、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都是有名的书。虽然这些只是记录的文字,但都是属于民俗学史范围内的。以后中国的文献上,这方面的著述越来越多了。到宋朝,出了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这一类的专书,元朝也有这种书,而且连记载外国民俗的专书也出现了。比如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

  当然,古人的观点同我们现在的不太一样。比如班固是有名的史学家,他对风俗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去看的,把政治做为检验风俗好坏的一种标准。风俗有利于统治,他就认为是好的;反之,他就认为是不好的。这个观点可说是中国传统民俗学的一个重要观点,这同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有关系。那时的民俗观不是像我们今天重要对民俗学进行科学的考察,而是从政治、伦理需要上去衡量它,这是一种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实用主义观点。

  就是说,中国在现代意义的民俗学产生之前,文献上就有许多关于民俗的记录,也有关于民俗的理论的考察,而且相当丰富,有些在世界上来讲都是比较精彩的(比如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乐书》等篇中对于民俗的见解)。如果大家想详细了解,可以去看关于这方面的专门著作。

  为什么在这里讲对待外国民俗学理论的态度问题,要先谈中国古代的民俗学史呢?因为我们现在讲中国的民俗学,大多从五四讲起,好像我们以前没有民俗学理论的认识,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的民俗学、民俗的理论史是源远流长的。欧洲人讲民俗学史是从古希腊的历史书讲起,那么中国呢,从有民俗的记载、论述以来,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现在讲民俗学,从五四时期讲起,是由于这时它开始同世界民俗学接轨了,这个学科更科学、更完备了。当然,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究竟起手何时,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

  2. 外国民俗学理论的先行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就现代意义的民俗理论的产生而言,我们是比较迟的,欧美比我们领先一些。世界上民俗学成为比较科学的学科,一般认为什从英国的汤姆斯开始的。从他当时发展那封建议用Folk-lore这个词的信,到现在一百五十年的民俗学史是比较严格的现代意义的科学史。欧洲及美国的民俗学会都是在上个世纪后半期成立的,我们是在本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日本的民俗学比我们只早几年(就他们的乡土研究而言)。韩国同我们差不多,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

  欧美的民俗学虽然在性质上跟我们的有差异,但是他们毕竟比我们起步早,而且在理论上也取得相当的成就,这个我们不能否认,正如在经济上一样,他们走在前面,所以我们叫他们“先行者”。

  3. 五四以后向国外理论学习的情形

  五四以后,中国民俗学如果从1922年《歌谣》周刊创立算起,到现在已是七十多年了。从那时起,我们在理论上主要是向外国人学习,特别是解放前。北大《歌谣》周刊的《发刊词》是周作人写的,里面说搜集歌谣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文艺的,是为了我们的是个创作;二是学术的,实际上下面的解释是为了民俗学的研究。周作人在这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是在日本留学。他当时已经接触了一些英国的民俗学著作(他对英国人类学派理论的要更早)。他接触的这些“先行者”国家的理论,引发了他对中国的提倡和理论上的认识。《歌谣》周刊一方面登载的是歌谣,一方面登载的是讨论歌谣的文章,也登载了一些翻译的外国歌谣理论的文章,而且还请了一个叫伊凤阁的俄国学者做顾问。当时的这些当事人,除了周作人以外,还有沈尹默、刘半农,以及支持搜集歌谣的校长蔡元培,提倡成立“风俗调查会”的张竞生。这些人大多是在国外留过学的或接受外国的学术理论。

  就是说,在北大时期,我们的现代民俗学的开始是受外国理论影响的。后来我们在中山大学的时候如此。中大当时从事民俗学运动的主要人物,有一部分是北大区的,比如顾颉刚、董作宾等;另外人,像何思敬先生,曾在日本学社会学,当时他接触了西方民俗学(主要是英国的)的东西。我编《民俗》的时候,就请他寄过一些文章,在理论上当时他还是走在前面的。中大民俗学会的活动也是受外国民俗学理论的影响。我们在杭州的民俗活动也经常接触外国的民俗学,同外国(主要是德国和日本)的民俗学者也有来往。

  总而言之,我们当时的民俗学理论主要是外来的。打一个比方来讲,我们小的时候,初学写字是从“描红”的。就是初学写汉字的时候,有一种印好的红字,小学生学写字就照着它描,叫做“描红”,就像小孩学走路,让大人拉着手走一样。也可以说,中国的民俗学理论,在新的出发点之下,是在外国理论的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

  我们在中山大学和稍后在杭州的时候,外国民俗学的主要范本就是班恩女士的那本《民俗学手册》,而且还翻译过一部分,其中附有欧洲的民间故事类型及问题格。从理论上来讲,开始的时候我个人受的影响主要是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周作人也是一样。后来大家慢慢地从别的国家如法国、日本也受到了一些理论影响。

  以上是讲,在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民俗学处于“描红”阶段。在一种学说刚起步时,主要做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小孩子一开始不会走路,你拉着他走一走,或者他自己手摸着墙壁走,那是很的。有过这样的历史,我们也不必讳言,但是人总得长大,一个人到了十七八岁还要他妈妈拉着手走路,上高中了还要描红,那就不行了。我的意思是,我们的民俗学已经长大成人了,应该不是描红的时候了,对外国理论应该有自己清醒的认识,不要随便盲从。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孙国忠]从UCLA看西方的历史音乐学学术训练
下一条: ·内师大“蒙古民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