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怀通]由“以数为纪”看《洪范》的性质与年代
  作者:张怀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8 | 点击数:18142
 


  摘要:“以数为纪”是口头语言程式。以“以数为纪”为文体特征的《洪范》,是保存在口头语言中的政治纲领,它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从彼此独立到互相联系、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夏、商、周初是先秦“口头传统”的兴盛时期,因而《洪范》应是夏商时代的作品。

  关键词:以数为纪 口头语言 口头程式 口头传统 《洪范》 夏商

  作 者: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以数为纪”是先秦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洪范》则是运用“以数为纪”的代表性篇章,如九畴、五行、五事、八政、五祀、三德、五福、六极等。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以数为纪”自战国以来备受学者关注,庄子、阮元、姚鼐、丁宗洛、朱右曾、陈梦家、赵光贤、赵伯雄等都有论述。庄子、阮元、朱右曾认为是圣人先王之法,进而认为《洪范》是西周初年的作品;陈梦家、赵光贤、赵伯雄认为是战国时代诸子的文体风格,进而认为《洪范》是战国时代的作品。[1]对“以数为纪”的认识成了判断《洪范》性质与年代的关键。

  上述学者对“以数为纪”的论述,大多是泛泛而谈,只有赵伯雄先生进行了专题研究。赵先生以其扎实的功底、稳健的学风,使对“以数为纪”问题的研究别开生面。但赵先生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为“以数为纪”是“一种概括方法”,以及由于战国时代作品中多有“以数为纪”就将《尚书》中的某些篇章(包括《洪范》)的年代定在战国时代等。有鉴于此,笔者尝试着从“以数为纪”的定义界定开始,对其性质、时代诸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洪范》的形成机制与形成年代作出判断。

  一、“纪”、“统”与“以数为纪”的含义

  纪,《说文解字》云:“纪,别丝也。”是一个动词,即分别丝线,使之有条不紊。段玉裁进一步解释道:“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许不析言之。”[2]为了说明“纪”,段氏又用与“纪”意义相关的“统”来作为参照,即别丝为纪,众丝以首挈起是统。

  纪的意义既明,“以数为纪”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以数为纪”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就是用数字来分别语句,使之条理清楚。比如,《左传》宣公十五年云: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

  其中的一、二、三、四、五就是伯宗历数狄人五种罪状时所用的“以数为纪”,目的很明确,是为了使五种罪状不互相混淆。与一、二、三、四、五的“以数为纪”相对的“五罪”,即对五种罪状的概括,应当叫做“以数为统”。

  此处的“以数为统”——“五罪”——是以“以数为纪”为基础的,而有的“以数为统”则没有“以数为纪”的基础。如《论语·季氏》云: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此处的两个“三友”都是“以数为统”,它们所概括的“友直,友谅,友多闻”与“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由于本身字数较少,而且有“友”字作标记,所以不必用“以数为纪”来进行分别,即可明了。

  分辨了“纪”与“统”,指出了“以数为纪”与“以数为统”的区别,只是完成了一半的界定概念的任务。我们还必须强调,“纪”与“统”由于在意义上是“互相足也”,因此在具体运用时人们往往将“以数为统”也称作“以数为纪”。比如上文我们列举的“五罪”、“三友”,在广义上讲都可以叫做“以数为纪”。

  二、“以数为纪”是口头语言程式

  “以数为纪”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出现在口头语言中,是典型的口头语言程式。古人的口头语言我们今天虽然不能还原,但有记录文本流传至今,仍然可以窥知梗概。

  上面列举的孔子说的两个“三友”,出自《论语·季氏》,在同篇中还有“三乐”、“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在《阳货》中有“六言”、“六蔽”等。众所周知,《论语》是孔门弟子编辑的孔子的言论,当然是孔子的“口头语言”。

  《左传》宣公十五年的“狄有五罪”,是晋国伯宗说的话。另外,《左传》隐公三年有“六逆”、“六顺”,是卫国石碏说的话;僖公十四年有“四德”,是晋国郑庆说的话;宣公十二年有“武有七德”,是楚庄王说的话;成公十六年有“楚有六间”,是晋国卻至说的话;襄公四年的“和戎有五利”是晋国魏绛说的话;襄公四年有“臣获五善”,是鲁国穆叔说的话;襄公二十八年有“大适小有五美”、“小适大有五恶”,是郑国子产说的话;昭公四年有“晋有三不殆”,是晋平公说的话。无一例外,《左传》中的这些“以数为纪”都是出现在人物的谈话中。

  至于周初“八诰”,以及《立政》、《吕刑》等篇章中的“以数为纪”,更应是口头语言,因为它们是周王或周公发布的诰命,其中连续出现的“王若曰”等句式,是史官忠实记录下来的周王或周公讲话时语气的停顿、节奏的快慢、话锋的转变等情形。

  即使在诸子写作的政论文章中,一些“以数为纪”也是出现在作者所设定的人物的对话中,如《庄子·天运》云:“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还有《庄子·盗跖》篇中子张说的“五纪六位”等,多是如此。总之,“以数为纪”主要是口头语言是没有疑问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3-11 15:24

上一条: ·[叶舒宪]“学而时习之”新释
下一条: ·[朝戈金]从荷马到冉皮勒:反思国际史诗学术的范式转换
   相关链接
·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尹虎彬]史诗的诗学——口头程式理论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蒋雪秘]表演中的创作:浅析程式与表演的双向建构
·[郭翠潇]口头程式理论在中国研究生学位教育领域的应用(2000-2017)·[赵学清 孙鸿亮]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民俗语言研究方法
·[巴莫曲布嫫]约翰·迈尔斯·弗里·[刘锡诚]“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1]
·艾伯特·贝茨·洛德百年诞辰·艾伯特·贝茨·洛德生平简介
·[刘文江]西北民间祭祀歌中的神话范型、典型场景与主题·朝戈金:创立口头传统研究“中国学派”
·朝戈金会长在哈佛大学发表学术演讲:“帕里─洛德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朱刚]从传统到个人:石龙白曲的传承机制及诗学法则探析
·[弗里]口头程式理论:口头传统研究概述·[万建中]论民间文学的口头语言范式
·[朝戈金]谁在倾听民间的歌:《故事的歌手》漫议·[朝戈金]“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