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李祥林]从地域和民俗的双重变奏中看文化心理的戏剧呈现
  作者:李祥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1 | 点击数:17021
 
若论题材来源和故事情节,川目连和闽目连大致无二,但是,二者茌各自具体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文化和民俗心理熏染,又呈现出互不相同的个性特征。比较而言,闽目连偏重于宗教信仰、心理补偿,搬目连过程中突出的是祭祀孤魂、超度亡灵,宗教气息更见浓厚;川目连侧重于民俗游戏、娱乐观赏,搬目连尽管原有“以祓不祥”的本意,但在此过程中则揉进大量世俗娱乐活动,从而在强化民俗色彩的同时也就必然淡化了宗教意味,使本具高台教化之严肃意味的搬演目连戏蜕变为一种调动观众参与意识、洋溢游戏娱乐光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旧时蜀地每月都有各种带祭祀性的行会或庙会活动,如《成都通览》提及的三月初三娘娘会、四月初八放生会、七月十五盂兰会、八月初一地藏王会、九月十九观音会、十月初一城隍出驾等,许多行会或庙会都有请戏班唱戏以营造气氛的习惯,而搬目连往往是少不了的大众娱乐的高潮节目。据《内江地区戏曲志•志略》:民国八年以后,资阳设十二个场镇,每一场镇都要给城隍唱一本戏“还要为地藏王菩萨唱十二本目连戏……”这种悦神更悦人、他娱兼自娱的世俗娱乐性,从巴蜀艺人在传统目连戏基础上大肆张扬地添加《娶刘氏四》一场戏上体现得尤其鲜明突出。此乃川目连中的重头戏,历来为川剧各条河道(川剧流派按地区划分向有川西坝、川北河、资阳河、下川东“四条河道”之说)搬目连所必演,却为其他剧种所无,亦不见于佛经、变文、宝卷,可见的的确确是我巴蜀艺人的独家创造。清代雍、乾时期(1723—1795),资阳河老金玉箱传本《目连戏文》十卷,即自《娶刘氏四》起而至《变吼菩萨》止。在川目连中,《娶刘氏四》可谓最喜庆热闹也最有轰动效应的一场戏,且自清代以来已见,如前引《清稗类钞》等书所载。作为川目连招引观众张大声势的开幕戏,这场戏主要是在舞台下戏场外展开的,完全是蜀中民间娶亲风俗和礼仪的活生生展现。其过程一般如此:迎亲的前一天,扮刘氏的演员要象民间真正出嫁的女子一样先住到“刘府”(当地会首处或庙里),第二天早晨,傅家迎亲队伍(当然是戏班所装扮)便从剧场出发,在乡镇上穿街过巷来到刘氏“娘家”迎亲。而由演员扮演的媒婆、舅子及娘家的亲戚朋友,则帮忙张罗嫁女事宜。扮刘氏的演员还要拜当地会首为“保保”(干爹),由干爹实物实货地备上嫁妆打发姑娘。随后,新娘披红著锦,乘上四抬无顶大轿,众人簇拥着新人,装奁抬盒,一路上吹吹打打,遍游大街小巷。引来八方民众观看,观者一边看热闹一边还要议论嫁妆办得多不多、好不好,就象真看邻居家嫁女一般。待接新人的轿子抬至红烛高烧、张灯结彩的喜堂(即戏场),台上傅家便“俨然备六礼,由玄观以绦舆舁刘氏上台,如世俗结婚状。”(周询《芙蓉话旧录》卷四)此外,会首在戏场上要真鱼真肉地大摆宴席,请地方父老官绅光临贺喜;戏中新郎新娘要走下台来拜百客,客人们也要随之递上贺喜的红包……凡此种种排场,均系假戏真做,戏中人跨出演戏介人世俗生活,戏外人参与娱乐介人戏剧演出,整个乡镇地方皆成为超越舞台有限时空的大戏场,演员、观众合二为一,你乐我乐大家乐。如此这般融洽无间的全民狂欢氛围,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那种他娱和自娱无严格界分的原始戏剧化场面。有了这肖实求真性,有了这世俗娱乐化,你能说巴蜀民众热火朝天地搬演目连戏,究竟是旨在祀神还是娱人、究竟图的是演戏看戏还是不仅仅图的看戏演戏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陶立璠]女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研究
下一条: ·[朱霞 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农业科技成就
   相关链接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研究》:2024年第2期目录·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艺术与民俗》:2023年第4期目录
·《民俗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