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潘全英]贵州蜡染的现状分析及知识产权保护
  作者:潘全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6 | 点击数:22626
 

  遗憾的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文化已经出现变异,许多文化符号已经消失。蜡染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快速地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青年出外就学/打工是造成其失传的根本原因,远离了原处环境,没有了制作蜡染的条件与需要,从而日渐生疏甚至完全遗忘;他们趋同现代文明,不喜欢穿自己土制的染布衣是基本原因,自己堵住了蜡染延续的进路;有了更多且自认为更好的选择,蜡染服饰便退居次位而仅在老人去世时才派得上用场了,需求量也由多多益善变成“一套足以、两套搓搓有余、更多则保存麻烦”。当蜡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降低时,人们自然就不去太重视和投入精力,因此原生态蜡染范围正在迅速地萎缩。曾经到过台湾现场表演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蜡染艺人伍文芬和杨开敏采访,现都在外地打工。在黄果树附近的两个被认为民族风味保存得很好的民族村寨(滑石哨和石头寨)走访时,发现很多年轻人都不再做蜡染,作坊里的工匠都是上年纪的老人;更偏远一点的村寨,年轻的小姑娘们学着做蜡染的要多一些,但已远远不及前几年。除了重大民族节庆外,在最原始的布依族村寨,也很难看到身着土布蜡染在乡间往返的布依人了;即使有幸见到,也多数是上年纪的老人,他们更多的能克服年轻人丢弃蜡染服饰的一切理由。即使在乡间使用也少了,但要找到原生态的或者说真正的蜡染,不在商场,而在布依人身上。

  "在安顺市区寻找'老蜡染'几乎不可能,一些山寨还保留,但都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逐渐消失"[1]。越来越多的蜡染产品在市场流通,越来越多的"老蜡染"精品走进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者的家。蜡染艺术走进博物馆,是保护珍贵蜡染艺术的一种有效形式,也说明蜡染成为文物的趋势在加强。因为需要保护,因为在发展和保护间徘徊,因为在寻求一种保护和开发的有效模式,原生态蜡染一批批走进了博物馆。"老蜡染"在逐渐消失甚至消亡,只有文化部门及爱好者悉心收藏的"宝贝"还可在博物馆的玻璃窗后闪烁着古老迷人的光芒。从民间流向博物馆,从本土的繁盛到不得不为的"文物"收藏,这是安顺蜡染最后的命运?这是安顺蜡染的归宿?

  蜡染奇人洪福远[2]的蜡染民族艺术馆收集了50多件"老蜡染"。在走访中发现,由于精力不济,这个关于蜡染的私人艺术馆至今还是空荡荡的,50多件"老蜡染"得等老先生一件件从箱子底下翻开来看。对于贵州丰厚的蜡染来说,这太少了,洪福远很庆幸,时间和机遇还会允许他们去不断完善。安顺文庙偶观"贵州蜡染馆"收藏的蜡染,悄居安顺城市一角,最后的原生态蜡染在这里闪烁着朴素的光芒。这里的蜡染不多,但每一幅都是精心之作,它将对我省民族地方风俗、服饰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古朴原始的蜡染艺术最吸引专家的目光,他们说,贵州还保留蜡染原生状态的东西非常难得,失去它好比艺术失去灵魂和本位的东西。不要让蜡染过分落入旅游的陷阱!”

  2、半开发状态加剧消亡速度

  走出深山,安顺蜡染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开始发展起来,蜡染古老的生命活跃起来。旅游经济刺激了蜡染人,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文化的价值,可以保护蜡染。但是,如果盲目地乱开发,必然破坏文化的原生态韵味,从而加剧了蜡染文化的消亡速度。

  蜡染是贵州民间艺术奇葩,从深山走入市场已有20多年。经过20多年的市场洗礼,并没有多少人认为贵州蜡染得到长足的发展,相反,较之曾经的辉煌,很多人认为贵州蜡染甚至在退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当地人发现这些民间手工艺品能卖钱,而且发展到仅从乡间倒卖过来已远远不够,一些熟知蜡染工艺并具有经济头脑的人开始办起了作坊。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前后,安顺蜡染发展到辉煌的顶峰,仅工商注册登记过的大小蜡染厂就有100多家,私人作坊更是难计其数,并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安顺蜡染总厂是国内首家民族蜡染产品的专业生产厂家,该厂生产的“山凤牌”蜡扎染花布畅销国内外市场,1995年产量突破150万米,产值达到1500万元。当时,在安顺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形成了一个蜡染市场,即使是一间毫不起眼的门面,每天可能就有着上万元的营业额。南华路蜡染市场就是典型代表。

  但是,由于缺少创新、不敢创新,导致了贵州蜡染艺术发展缓慢、市场萎缩。蜡染的名气带来了蜡染经济,由于要追寻旅游经济的快速循环需求,蜡染工艺开始简单,图案单一,做工粗糙。大量"产品"从这里被带走,一个个蜡染工匠被"请"出去现场表演[3](在蜡染展览会或其它景区制作表演)。现在愿意埋头搞设计的很少,但搞仿制的很多,一旦市场上出现受欢迎的新图案,廉价的复制品立即一哄而上。安顺众多的作坊靠的基本上是陈年不变的几个民间传统图案,没有自己的设计人员,除了粗制滥造一些毫无创意的蜡染布外,再就是盗用仿制他人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年来,贵州几乎没有新的蜡染作品。更有一些仿制者为了迎合市场,竟然仿制省外其他地方蜡染的图案,使消费者甚至误解蜡染的出处。一个没有创新的市场,也就失去了它向前拓展的灵魂与活力;不会有回头客,对新来者,也无法造成持续的吸引力。洪福远蜡染同样面临侵权的困扰,因为自己设计的蜡染图案被市场大批复制,在安顺打起了第一个版权案,这个马拉松官司从1993年打到1998年,无果而终。目前,北京有人打着他的名字四处办展览,洪福远也只有空摇头。

  安顺蜡染市场的无序竞争、不正当竞争、低价倾销等种种现象,进一步促成了蜡染市场的萎缩。普通的蜡染挂饰很容易仿制,仿制者一是没有设计费用,二是将工艺简单化,因此在成本上节约了很大一笔开支,然后低价冲击市场。由于缺少相关的约束,导致极少有人愿意在设计创新上下功夫。仿制蜡染服装要比一般挂饰难得多,蜡染使用的布料多为纯白棉布,在经过染色漂洗后难免不缩水,只有对棉布的经纬缩水率进行严格地计算,再将图案染成,如此裁剪的服装才会合身。仿制者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仿制了图案,但所用棉布不同,缩水率也就不同,做出的服装不伦不类,难以上身。即便如此,蜡染服装仍被仿制,而且价格低廉。对于两件图案相同的蜡染,因为设计及工艺处理的不同,正版的可能要300卖元,仿版的可能只卖30元,而一般消费者则很难看出其中究竟,出于价格上的原因,很可能选择了后者;毕竟,30元一件的蜡染仍然是蜡染。

  市场上应该有不同档次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但目前贵州蜡染市场仍是大路货占主流位置,蜡染产品的市场细分化程度很低,大量的低劣产品流入市场。作为主要的旅游产品,蜡染在贵州各旅游景点都有销售,景点商店的蜡染产品大多质次价低,好一点的蜡染要在一些专门的工艺品店里才能买到。由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消费者对贵州蜡染产生了怀疑,买便宜的质量肯定不好,买贵的又怕受骗上当。

  “安顺蜡染开发的半开放状态,直接扼杀了蜡染的原生状态。”在旅游市场的快速产销需求的带动下,蜡染工艺变得简单,图案单一,做工粗糙,其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面临消失。2004年,有文化专家在对贵州蜡染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经过商品经济的冲击,蜡染的很多民俗符号已经出现变异,于是发出这样的叹息:“如果脱离了民间文化的滋润,蜡染只不过是蜡染,那将与艺术毫不相关。” 半开放状态下的蜡染市场,发展很被动无奈,热切期待知识产权的保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2006-05-2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WIPO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推出知识产权法研究生专业
下一条: ·WIPO与演员和音乐家携手促进表演者权利
   相关链接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王倩 陈东云]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郭雪纯]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价值置换·[刘卷 王敏]基于二十四节气与地域文化符号的叙事性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王晓涵]从“栽花树”习俗看穿青人树崇拜意识的呈现·[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
·[徐赣丽]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 ·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仵军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开拓研究·[史小可]民俗文化符号在当代油画语言中的重构与转换
·[田兆元]中国春节:节庆符号背后的文化叙事·[徐仕佳]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市场、消费与身体性规训
·[毛巧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文化符号的重构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
·[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苗族蜡染“独臂”传承人:民族工艺啥时都不会过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