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新华调查: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作者:记者 曹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27 | 点击数:4087
 


      新华网银川6月10日电 题: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新华社记者 曹健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记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开调查发现,由于生存土壤消失、难见经济效益,“非遗”保护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宁夏、福建等省份近年来开始探索通过“非遗”进校园、将“非遗”技艺编入教材,探索“非遗”的校园传承保护模式。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一剂良方?

 

  “非遗”保护尝试校园模式

  京剧走出了“非遗”校园传承保护模式的重要一步。今年3月,教育部开始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等10省市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堂,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旨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实际上,“非遗”校园传承保护尝试,京剧并不是第一个,在此之前,宁夏、江西、福建等省份都已根据各自实际探索着“非遗”进校园。

  2007年,宁夏教育、文化部门开始在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盐池等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唱“花儿”。由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教授武宇林主编的《简编花儿教程》同时下发到宁夏各农村中小学。武宇林介绍说,为拯救这一传统技艺,2007年8月,宁夏举办了首届校园花儿歌手(教员)培训班,为宁夏各地培训近50名能够教唱“花儿”的音乐老师。他们最少的学会6首,最多的会唱十几首。

  除“花儿”外,宁夏文化、教育部门还计划将回族器乐引进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将剪纸、刺绣引入中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国踏脚之乡――宁夏泾源县则将传统体育回族踏脚引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

 

  校园传承:“非遗”会不会变味?

  采访中,一些保护工作者担心,部分“非遗”需要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原生态环境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重要保障,校园环境大大不同于原有环境,校园传承出来的“非遗”是否还是原有艺术?

  宁夏群众艺术馆馆长靳宗伟举例说,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经过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20世纪仍然还在宁夏回族群众中流行。回族乐器由于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最流行的时候,回族乡村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青年都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有句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然而这些乐器多音低声小,只有在乡村绝对安静环境下才能展示和欣赏其独特魅力,所以适合小范围传承,而不适合大批量培养传承人。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雷侃解释说,“没有土壤的花草难以长久”,因此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恢复或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适合校园传承,校园传承选择的多是一些推广性较强、在当地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

  对校园传承会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味的担心,靳宗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键在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因此校园传承并不会使之变味。

 

  让校园传承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京剧进校园仅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艺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文化部与教育部等部门协商,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大学等,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一老一小”,校园传承将一些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培养一个兴趣团体,到时再从兴趣团体中选拔培养传承人会容易得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没有兴趣,而是他们对这些技艺根本就不了解。我们到校园授课,学生都很好奇很感兴趣。”宁夏隆德县民间剪纸艺人张炜说。

  “我们希望校园传承能扭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剂良方。”宁夏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李金升说。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其自然传承链条,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说。他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评估、如何保护,各地还缺少全盘考虑的整体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传承人挑选和培养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二三十年的远景规划,才能对艺术形式的整体传承形成保护。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8年06月11日 07:19: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下一条: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
·[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