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申遗与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

专家:申遗要立足民族传统也要有世界眼光
  作者:张志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9 | 点击数:3716
 


  今年端午节前后,北京、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围绕端午节举办了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端午申遗的消息。据悉,目前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已进入初评阶段。这不由得让人们又一下子想起了2005年韩国将端午祭成功申报为人类非物质遗产后的争端。 

  但从今年各方面的反应来看,记者感到,与几年前相比,国内对韩国端午申遗的态度有了些许微妙的变化。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解释说,随着对非遗的深入了解,人们开始意识到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东南大学教授、中国民协副主席陶思炎介绍说,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端午节就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入韩国,并结合当地的地理、习俗、传统对源文化进行了再现,同时也进行了改造和变异。尽管韩国端午祭是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但和中国的端午节在仪式和内容上已经很不一样了。“在这个意义上,韩国在2005年将端午祭成功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也这样说。不过,最近国内一些过度强调两者不同的观点引起了专家的担忧。陶思炎说:“异地存在的同种文化现象,在它的原初时期,只要不是平行共生的,就会存在一个源和流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完全两样是很无知的,也极为不妥。”

  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后,中国在非遗保护的观念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此,专家们表达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乌丙安表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促使中国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现在中国对本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了。陶思炎说,“以前,我们觉得文化遗产不能立即产生经济效益就比较忽略,现在不同了,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文化是资源、是财富、是软实力,韩国已经将端午祭申遗,我们作为源头国再放手不管就说不过去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DNA。”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现出各国人民无限丰富的创造力,而且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世界的文化生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构成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有的正面临着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极为重要和迫切。”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正在融入全球化大背景之中,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陶思炎认为,申遗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和保护,既要有博物馆式的保护,也要利用非遗的元素和符号进行重组,开发新产品,为现实生活服务,但那种完全的改变不可取。“但也不是非申遗不可。”在乌丙安看来,如果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就没必要非得去申请非遗。

  “但也不能因为濒危而畏首畏尾,要有一种世界性的胸怀和眼光。”专家们一致表示。乌丙安说,申遗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在于谁先谁后,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研究如何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节日,让世界人民都来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使其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其实,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已经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别。”陶思炎表示,所谓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站在世界大舞台上,既体现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国际文化活动的参与,因而具有文化交流的意义,让人们通过非遗来了解中国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田青说,无论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其他国家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遗产,不仅属于中国或某国,而且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为保护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起纷争,不仅有违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初衷,更有愧于我们的祖先,有愧于这些伟大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同时,田青也认为,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学者要客观、公正、科学地对待历史、尊重历史,弄清古今源流之变,以学者的态度,引领公众,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提倡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对多国共有的项目,可以由各国政府在学者的参与下争取共同申报。对于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也可以组织两国学者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类文明负责的精神共同研究、认真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如何申遗?态度应该科学、公正,胸怀要宽广,提倡包容性和多样性。要立足民族,走向世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的精神遗产。”罗杨说。(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09年06月05日 14: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端午申遗:“文化归根”乃是分享的前提
下一条: ·中国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关链接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肖宇强] 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及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探究
·[李翠含 吕韶钧]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蕴涵·刚刚申遗成功的“送王船”,是一种怎样的民俗?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谢中元]非遗传承主体存续的文化社会基础
·我国3项自然遗产地进入申遗预备名单·[张岩松]非遗保护背景下红原藏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发展
·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藏医药浴法”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朝韩申遗合并,传统摔跤希日木列入非遗名录
·[文忠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传承与创新研究·[罗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与认同重塑
·[张建世]民族传统工艺遗产的活态流变·[乌丙安 胡玉福]“俗信”概念的确立与“妈祖信俗”申遗
·[刘婷]“后申遗”时期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周年之大事回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