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乔福锦]挖掘民间文献的多重价值
  作者:乔福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24 | 点击数:7091
 


  中华古国,几千年前就“有典有册”,不仅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也保持着重视历史文献的优良传统。近些年来,由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及文物收藏的日益升温,散存于民间的历史文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人甚至以“国宝”誉之,进而提出抢救与保护的具体措施。此种局面的出现,的确令人欣喜。民间文献之所以被誉为“国宝”,主要就在于它具有多重价值。

  何谓民间文献?学术界至今尚无严格统一的概念界定。一般说来,民间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间文献,是指保存在民间的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所有文献,其中既有产生于民间的文献,又有散失在民间的官方文献。狭义上的民间文献,则专指直接产生并保存在民间的文献。以传统乡村家族社会为依托的民间文献,有宗族谱牒、契约文书、日用账簿、信函书札、笔记日志、乡规民约、乡土史志乃至地方戏文唱本等多种类型。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社会除部分传统形式的文献仍在产生与流传之外,民间文献的形式与类别已有很大改变:以胶片、电子材料为载体的新型文献,为古时所未有;诸如农村集体的历史档案、城市厂店的账册文书、现代家庭的新式生活档案等,多已超出传统民间文献的范畴。

  民间文献与传世典籍文献、地下考古文献,构成了理论上的文献“全宗”。其中,民间文献存世数量极大,其学科价值不容忽视。传统的文献学以版本、校勘、目录之学为主体,注重典籍文献的研究整理。而近代以来逐渐升温的民间文献研究,则大大拓展了传统文献学的研究范围,对于中国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其价值之一。

  保存于基层社会的民间文献,还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的资料,具有多方面学术价值,而其中又以史学研究价值最为基本。一方面,民间文献的发掘可以大大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催生新的研究热点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史学大家陈寅恪曾讲,“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新材料的发现包含很多内容,各类民间文献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上,由于重要文献的发现而形成了多个超越传统史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像敦煌学的产生,就是由于以民间文献为主体的敦煌文书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日渐兴盛并已得到学术界承认的“徽学”,也是以保存在徽州地区的数十万件宋元以来的民间文书为学科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民间文献作为新材料被正式纳入学术研究中,可以弥补宏观历史研究中存在的“社会空洞”弊端。近年来,史学研究者日益注意到宏观的“大历史”由于缺乏生动具体的原始材料渐显疲态。民间文献的原始性、具体性尤其是区域多样性特征,无疑是充实和完善“宏大叙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使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历史更加丰满和生动。

  民间文献不仅是学者书斋里的研究材料、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依据。在民间文献中,蕴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作为与社会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载体,民间文献是民众自我教育的生动课本,是提高国民素质的特殊教材,更是民众寻求文化归属与精神家园的丰厚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文献的功能和价值又远远超出学术领域,成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7月17日 08:21: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姚依农]江永女书:一种边缘文化的保护困局
下一条: ·跨越时空的交棒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
·[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
·[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