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苏士澍]忆启功先生:永远留在心头的音容
  作者:苏士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7 | 点击数:9335
 

  不朽的学术思想

  大家都知道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有一句常用语,说的是“用事实说话”,启功先生的学术价值也可以体现在这句话上:他给我们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通过他的著作讲述的。这里说的著作是离开书法而言,指内容上的深刻剖析和表达形式上的轻松。坦率地说,他的文字并不难理解,而表达的含义却不是轻易得来的,即使用“深入浅出”,也不能确切地表达准确。就像一家科研单位遇到一个难题,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另一位科学家来了,在图纸上画了一道线就解决了。有人不服气地说,原来只是画道线的问题。科学家说了,问题不在于画线,而是在于线画在哪里。说到这里,似乎有离题的感觉,只是学术不仅仅在书法的范畴里,启功先生经常告诉我们线应该画在哪里。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这本是江苏镇江焦山上的一副楹联,其意大概是写月夜观江赏月的所见,抄在本子上多年并未留意。不知怎么,近日开卷一读,我却一下子和启功先生联系起来。启功先生虽然离开我们有数年了,可是他就像空中的明月、扑面而来的清风,依旧和我们在一起。他的笑谈依然在耳,他的笑貌仿佛就在面前;特别是他留给我们的学术成果,愈加显得珍贵,这无形而又巨大的财富是足够我们终生受用的。

  启功先生曾经多次做报告,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最著名的还是《破除迷信十三讲》。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那是他书学思想的一个很亮的亮点。他结合多年的经验,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提出了“不可盲目相信模仿”的观点,诸如执笔、临帖、读参考书各个方面,共13个问题,所以叫做“十三讲”。难得的是,他把深奥的问题讲得非常轻松,正所谓“深入浅出”。他的语言生动自然,而且风趣,让人在轻松中受到了教益。

  他在谈到“执笔”这个问题时,有非常精辟的描述,我们不妨重温一下:

  苏东坡有篇文章说到王献之小时几岁,他在那儿写字,他父亲从背后扯他的笔,没扯掉。这个事情苏东坡就解释说,没扯掉不过是说这个小孩警惕性高,专心致志,他忽然抬头看,你为什么扯我的笔呀?并不是说拿笔捏得很紧,让人扯不掉。苏东坡用这段话来解释,我觉得他不愧为一个文豪,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这个话到现在还仍然有人迷信,说要写字先学执笔,先学执笔看你拿得怎么样。你拿的好了,老师从后边一个个去扯,没揪出去的你算及格,揪出去的就是不及格。包世臣是清朝中期的人,他就说我们拿这个笔呀,要有意识地“捏碎此管”——使劲捏碎笔杆,这笔杆跟他有什么仇啊!他非把笔杆捏碎了,捏碎了还写什么字啊!想必包世臣小时侯一定想逃学,老师让写字,他上来一捏,“我要捏碎此管”……连包世臣都有这样的荒谬言论,那么你说他那《艺舟双楫》的书还值得参考吗?还有参考价值没有?我觉得苏东坡说这个话是很有道理的。而现在这句话的流毒,还仍然流传于教书法的老师头脑里,他还要小孩捏住了笔管不要被人拔了去。总而言之,古代讲书法的文章,不是没有偶然有些议论是有用的,但是你要看,越写得华丽的文章,越写得多的成篇大套的,这个你要留神。他是为了表示我的文章好,不是为了让你怎么写。

  什么叫一针见血?什么叫入木三分?我觉得读了启功先生这段文字,对这两个成语会有深刻的理解。写字要用力,但是怎么用,用到什么时候算恰当,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自然掌握的火候也不一样。但是这段文字告诉你怎么用,一个最基本的法则,说的已经清楚明白了,下一步就是我们去领会和运用的问题了。读这段文字,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启功先生的高明,一个真正的理论家,寥寥数语便道出无穷的奥妙,而且是那么让人信服。

  纪念启功先生,是我们书法界、学术界同仁的共识。其实最好的纪念莫过于行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启功题跋书画碑帖选》,分上下册,收集了启功先生几十年来对书画、碑帖所作的题跋。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说是“题跋”,实际上含金量很大,有的挥洒上千言,有的不过寥寥数语,或长或短的文字都是先生对书画、碑帖独特的见解、精辟的考证;有的是经过多年探索的积累,有的也许是心血来潮的灵感火花的闪烁。

  题跋在中国书画和碑帖中并不罕见,但是有许多是应酬或云应景之作,不过是记叙观看的年月或同观者而已。而启功先生的题跋则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在看似平和的文字中,往往有着犀利的词锋。有对前人成果的发挥,也有否定,与其说书卷气浓郁,不如直截了当地说是严谨的学术阐述。“行文短浅显”是启功先生一贯提倡的,能在这样的文字里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深刻的道理,那才是作学问的要紧所在,也是一些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不管怎么说,书中所辑题跋仅是先生此类文字的一小部分,但也是大家对民族文化艺术厚赠的回报,是他毕生著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诚如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先生所说,启功先生“最令人心折赞叹的研究成果产生于传统文化的深厚素养与敏锐准确的艺术鉴赏眼光的完美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使他能透过外表,深入内容,看到别人熟视无睹的问题,发出别人所不能发的卓见,独树一帜,居当代鉴定大师之前列,为同辈所推重,为后学所景仰”。启功先生的题跋涉及到苏轼、黄山谷、王石谷、沈周、董其昌、文徵明、邢侗、八大山人、翁方纲、刘墉、查士标、洪亮吉、郑燮等名家,对近现代的张大千、齐白石、吴镜汀等大家的各类作品也有涉猎。范围之广和见解之鲜明,都是前所未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16日 12: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钟敬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两大学科的奠基人
下一条: ·[林坚]“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从人类学改行的考古学家
   相关链接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彭庆鸿]情礼交融:近代江南说书艺人“走码头”的社会交往 彭庆鸿
·[刘程]论中国史前岩画的造型特征·[孙艳艳]个人的“信仰”与“累积的传统”
·[金红]论傣族乐器“光邦”的象征功能·[包立民]小红楼里忆二老:钟敬文与启功
·[黄书权]师大校园里的亮丽风景·[简涛]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
·[柯杨]自觉──钟敬文先生人格魅力之本·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先驱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