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接续传统 关注现实 面向世界
——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论坛综述
  作者:钟兴永 鲁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7 | 点击数:3976
 


   近日,由《云梦学刊》主办的“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单位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学者就中国当代学术对传统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当代学术与晚清、五四学术,当代网络学术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代学术对传统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与会学者认为,一部学术史应该是传统学术不断被诠释、不断被重构并呈现新的现代模式的历史。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是必然的,学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主导范式应该是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统一。学术研究需要把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结合起来,客观性原则是学术发展的基础,主体性原则是学术升华的必要条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于通过传统来理解现代,通过现代来理解传统,这是我们研究学术和学术史的意义所在。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的基本特点,近代学术、现代学术也不例外。当代学术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但话语系统有区别,如在学术刊物中倡导以问题研究为中心。当代学术要科学传承传统学术的精华,发展“实”的部分,即实理、实践、实际。也有学者指出,传统学术和当代学术密切相关,二者又有互动,也事关认知科学。如果说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则是综合的时代。现代学科分类体系,对当代学术转型的作用很大。传统学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应着力挖掘。如清华简有可能证明“道统论”及“文王演《周易》”的真实性,四个“中”字尤为显示了传统中道观从“事”到“理”、从政治到哲学的演进过程,丰富了人们对于这一中国传统“元”文化的认知,也丰富了传统学术史的内容。

中国当代学术与晚清、五四学术

  晚清以降,中国学术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可以影响国际学术界。有学者认为,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的转型,有两个地方,一是北京大学,一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近代吸纳了一大批大师级学者,清华大学有国学研究院。近代的文化巨子如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刘师培、王国维等,都对国际学术界有重大影响,因此,对转型期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著作,都值得整理。

  学术史研究应有国际视野。有学者指出:讨论中国当代学术与传统学术的关系只是单向的维度,思考中国学术要怎么发展,做学问的人怎么做学问,就应增加国际的纬度。国际学术共同体有一套共同体的话语、操作规程、运作方式、评价机制。若中国学术仅在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外围或边缘活动的话,那么它应有的影响就始终未能形成。清末民初的一代学者如胡适、蔡元培等,都运用了国际的纬度来思考中国的学术问题,值得借鉴。所以,当代学术、传统学术、国际学术要结合起来研究。

网络学术的地位和作用

  与会学者认为,对网络与媒体学术即非纸质的学术应给予应有的地位。几十年后,再回头看今天的学术,网络学术将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有许多东西,往往先见于网络,如学术批评,往往先在网络披露出来。网络学术讨论,往往反映了最前沿的学术动态,还有历史资料在网络公布,网络显然是学术研究的一种现代化手段。因此,在数字化学术时代,怎样合理地利用网络?网络应作为知识生产的工具,如学术资料检索、知识管理工具、知识综合分析工具、知识软件等。网络学术是对文献学术的补充,是传统学术与当代学术快速结合的现代化平台,是学者学术交流与相互引证的极其重要的学术介质,它既使学术资源共享更为快速便捷,又令学术更加阳光透明,因而具有革命性意义。有学者提出让传统文化转换生成为新的现代心智,认为很多原来在书斋里搞学术的学者,走上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以自己的所学、所研究、所获得,向百姓普及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是值得庆幸和欣慰的。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做学术还需坚持严谨之风,文化知识的普及更应严谨:第二,学者还应该走出书斋,寻找适当的形式和时机,将学术普及于众。学术内容如果能普及到广大的民众那里,那么对于提高民众人文素质的作用不可低估。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9-07-04 08:00: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跨界交流 共议中医文化的传承
下一条: ·“社会人类学的民俗视角”国际研讨会召开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2023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在线上成功举办·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2022年万荣·中华后土文化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