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古老民谣又发新声 名城中山再续文脉
——岭南新民歌《咸水谣》CD专辑北京首发座谈会在京举办
  作者:《中国文化报》综合/编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05 | 点击数:12813
 

 ·学者发言·

在歌声中倾听中山

徐沛东

        打开这张专辑,你就会听到那里的悠长历史、优美传说;打开这张专辑,你就会听到那里的秀丽山水、旖旎风光;打开这张专辑,你就会听到那里的质朴民风、独特民俗;打开这张专辑,你就会听到那里的开放胸怀、前进脚步 ——这就是《咸水谣》这张CD给我的基本印象。

  应该说,现在想要创作和出版一张歌曲专辑并不难,难的是能够创作出风格独特、品质优良、制作一流的艺术精品。

  当我听到这张中山市经过两年多时间策划和创作的《咸水谣》的时候,我首先为制作者这种创作精神、创作态度所感动,为制作者这种创作理念、创作取向所赞叹。因为这张《咸水谣》既用文学和音乐彰显了中山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岭南音乐风格,又用情感和思想融汇和弘扬了时代精神。这是一张好听、耐听的歌曲专辑。

  说它好听、耐听,主要是它具有个性。通览全辑12首歌曲,无论是歌词选择角度还是音乐运用的材料,全部取材于中山市独有的民风、民俗。特别是音乐素材,几乎全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山咸水歌”的基调上发展而来的。

  这些年来歌曲创作很活跃,如何使它健康繁荣地发展?我认为就是4个字:继承、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这要求我们的词曲作者在准备创作、进行创作时一定要根植民族、民间的土壤之中,同时也一定要吸收现代音乐元素。也就是说,要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上培养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创新,使歌曲更有个性,更有魅力和生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才不会消亡,不会被同化。面对各种外来影响,我们作为文化人,要考虑怎样能保护自己的文化,否则下一代就会说,你们留下什么了?我想,像中山的歌曲专辑《咸水谣》这样的作品也许可以唱得出来、传得下去、留得下来吧。

  如果说世界在《茉莉花》中听到了中国,那么,我们就从《咸水谣》中听到了中山。《咸水谣》歌曲专辑既是尝试,也是践行,更是启迪。我们愿全国各地的词曲作者都创作出像《咸水谣》这样的歌曲来,让世界在音乐中倾听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倾听我们中华的民俗民风,倾听我们接轨世界的前进脚步。

  (作者系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音乐家)

现代的城市 古老的歌谣 
 
金兆钧 

  包装精致的岭南新民歌《咸水谣》,集中了张也、哈辉、雷佳以及吸引力组合、米线、齐亚男等新老优秀歌手,当然还有何福友、梁三妹等地道的“咸水歌”传人,制作班底足够当下的一流水准。

  当然,阵容并不决定质量,一张以音乐发言的专辑的命运最终取决于听众的耳朵。在这个意义上,我想《咸水谣》有着良好的“基因”。

  词作者郑集思先生我不相识,却曾在几年前欣赏过他和岭南作曲家姚晓强、歌者韦唯合作的大碟《神话中国》,可以感觉到郑先生的创作有着浓重的文化情怀,至少这两张专辑在他心里注重的是大文化背景的衬托。《神话中国》重心在以远古神话为题讴歌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咸水谣》则选取岭南特有的咸水歌为素材、以伶仃洋水域为重心,试图“越过伶仃洋的浩淼烟波窥视到中国文化的堂奥,让你品尝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咸淡苦甘”。作品中既有古老咸水谣的原汁原味,同时选用了相当现代化的编配方式,我想这是作者有意让“今天的村庄”去翻唱“古老的歌谣”。

  近年来,原生态民歌大为走红,有些人也一直主张要尽力维护原生态的“原汁原味”。我是赞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原生态音乐保护的词作家陈哲的观点,对原生态民歌要分层面,一个层面是纯粹的保护,一个层面可以适当“包装”,使之能够为现代人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接受和欣赏。这张专辑选取比较时尚的作曲和编配方式,意味着保留传统的精神,但赋予它普适的艺术语言。

  参加专辑演唱的歌手们也都可圈可点,梁三妹的原生态演唱是一大亮点。这倒不是说其他歌手唱得不好,而是指在现代中国声乐发展的路上,如何把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厚底蕴和独特风味结合到现代声乐中来,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音乐也面临着如何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我们的听众每天都在提出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这就格外需要我们的音乐人能够审时度势,用开放的心胸、现代的视角、文化的层面去观照过去、现在和未来,并用能够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回答时代的期待、大众的需求。

  (作者系著名音乐评论家、《人民音乐》副主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 2009-06-28 07: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古籍整理出版要以规划为坐标
下一条: ·灾后“非遗”保护的成都经验
   相关链接
·[于平 张月龙]“岭南文化”语境中大型舞剧的文化想象·[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
·[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李静]学术、文艺与政治的分殊
·[施爱东]叶春生:民俗学是用脚走出来的学问·周凯模等:《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
·“中华传统民俗蕴含的神韵与智慧”和“1958年新民歌运动及其当下意义”·[毛巧晖]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
·[乌丙安]《岭南十二枝花》序·[毛巧晖]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
·叶春生:《进出蛮荒五十年》·广东举行民俗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岭南祠堂文化研讨会
·跟着岭南技艺大师画广彩学剪纸·[刘晓春]广东春节习俗的文化特征
·[覃乃昌]岭南文化的起源与壮族经济史·广州广府庙会定位“文化嘉年华” 弘扬岭南文化
·学者聚焦疍民文化研究 ·岭南民间信仰“众神和谐”
·传统与现代齐飞 传承共先行一色·[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