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文摘]隐喻式命名与经济性原则
  作者:黄华新 徐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2 | 点击数:3844
 


        命名是在符形和对象之间建立指称关系,话语实践充满了命名活动。为什么要命名?理由很简单,就是要在某一事物不在场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地谈论这一事物。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能否使用符号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如果没有命名活动,符号也就难以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困难重重。我们的日常交流如果都要具体物体在场,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根据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命名是一种典型的以言行事行为。如果人类的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那么命名活动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

        隐喻式命名十分常见,在对植物的命名中,如鸡冠花、蟹爪兰、剑麻、马尾松、喇叭花、仙人掌、爬山虎、含羞草、睡莲、鸡血藤、面包树等;在对动物的命名中,如娃娃鱼、梅花鹿、金钱豹、眼镜蛇、珍珠鸡、枯叶蝶等;对信息科技产物的命名中,如电脑、网络、网址、主页、网虫、软件、病毒、防火墙、视窗、桌面、文件夹、回收站等等。

        对于命名的一方最省力的方式,就是在指着对象的同时随意发出一个声音。假设这时候的投入x为1个单位,那么x是一个比较小的量。如果我们通过某个摹状词来确定名词的指称, 我们必须对命名对象有所了解,熟悉对象的基本特征和突显性特征,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摹状词。

        对于命名者而言,这种命名方式的投入显然要比前一种大很多,即x远远大于1个单位。仅仅从命名者角度看,隐喻式命名显然需要更多的投入,由此看来,采用隐喻式命名似乎是一种不经济的命名方式。

        隐喻式命名的经济性到底体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对整个命名活动的投入—产出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命名活动的既定目标(产出效果)不变的情况下,要判断一种命名活动是否经济,就要看它投入多少。如果一种命名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少,那么它就具有经济性。

        一个简单的命名活动涉及话语交际的双方A和B,如果交际者A生成一个名称m需要x个单位的努力,交际者B记住名称m并熟练使用它需要y个单位的努力,那么一次成功的命名活动所需要的努力总和为z = x+y。命名活动要遵循省力原则,就是要使z值最小化。显然,通过下降x或y,都可以使z值变小。

        但是,x和y之间又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交际者A越省力,交际者B就越费力。极端的情况就是,交际者A随意发出一个无意义声音f作为某事物的名称,这种情况下交际者A的投入可以说降到最低,而交际者B为记住名称,并将名称与对象建立对应关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在实际的话语实践中,一个名称从产生到消亡,会经过无数次(n次)的传递,每传递一次,就会有y个单位的投入,这时,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名称使用过程中的所有投入z′=x+ny。从这一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经济的命名活动就是使z′最小化。z′最小化的有效手段就要实现y的最小化,因为y的权重比x大。也就是说,在命名活动中,如果人们为一个事物取的名称越简单易记,则投入的努力总量就越小,命名活动就越具有经济性。那么,命名者为什么愿意放弃部分利益(适当提高x的量)呢?这是因为“均衡”在发挥作用。命名者要实现交际目的,就要照顾到使用者的省力要求。

        如果隐喻式命名能减少使用者的努力,即y的量大大减少,那么就可以说遵循了经济性原则。认知心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这种假设。在记忆研究方面,心理学家们提出的组织加工理论和双重编码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隐喻式命名为什么更易于记忆。

        记忆与信息的组织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可以导致良好的长时记忆,因为它涉及关系的加工,即它能让人看到单词之间的联系。除分类外,关系加工还有“叙述结构”和“关系想象”两种方式。叙述结构是将每一组中的几个单词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故事,关系想象则是根据每一组中的单词在大脑中产生一种心理表象。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关系加工方式在自由回忆或再认中取得了同样好的效果。在隐喻式名称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中,上述三种关系的加工均有涉及。一个隐喻式的名称总是与一个意象相伴,尤其在隐喻式名称使用的初期。因此,隐喻式命名活动形成的名称也更容易被记住和使用。(原载《语言与认知研究》第二辑,2008年8月,宋晖 摘)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2009-5-19 14:13:2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晓明]重论德里达的后现代意义与转向[1]
下一条: ·[王子今]《史记》的时间寓言
   相关链接
·[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张勃]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命名暨颁牌仪式隆重举行·“津石”上口易传合地域命名惯例
·国家文物局:《关于命名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的通知》·[李辉]命名、中国女性与中国文化
·内蒙古巴林右旗被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