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端午节,老传统对话新思路
  作者:屠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30 | 点击数:4190
 


民俗节日如何绽放新生命?
百名民俗学者昨在嘉兴与青年学生碰撞出热火花——
端午节,老传统对话新思路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两千多年以来,这端午一直是一个“粽子飘香,龙舟竞渡”的传统节日。然而,如今在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洋节”的冲击下,我们如何过个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新时尚的端午节?这两天,在嘉兴举办的“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上,国内的100多名民俗专家、高校学生以及基层工作者就这些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解读和激烈的讨论。

  “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由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发起,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政府、中国民俗学会主办,这个论坛是“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主题活动之一。白天,老学者与青年学者在论坛上主题发言;晚上,青年学生和学者们举行沙龙对话,智慧碰撞,火花四射。

 

  提议:开发香包,让它像圣诞礼物一样走俏

  端午节要做什么?吃粽子、赛龙舟,这两个答案是80后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的,或许还有几个能回答出“挂艾草”的。但除去“老三样”,我们还有什么来纪念和象征端午?

  “情人节送玫瑰,这是多简单又直观的符号。而端午节,龙舟不是能随便划的,粽子只是充饥的食物。虽然端午节也放假,但我们也只是去旅游或逛商场,或者在家窝着休息,总之,端午这节日的内涵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展现。”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童姗姗很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几句话,就像滴在油锅中的水滴,一下炸开了,在座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肯定。

  对于80后的想法,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黄涛表示很能理解:“现在的传统节日有点衰弱,但是到了节日时间,如果不遵行特定的传统习俗,大家又会感到很失落。相比之下,圣诞礼物、玫瑰花这些浪漫的东西自然很吸引年轻人。”

  为此,黄涛从节日纪念物的视角提出了崭新的观点:“除了粽子以外,最有开发潜力的应该是香包!”他指出,端午节更为根本的主题是由辟邪驱瘟的本意发展出来的吉祥、卫生、美化的主题,而香包正是与这一主题紧密关联。“对于传统节日,过去的信仰可能都消逝了,但我们的情感还寄托在一些物品上,因此,香包的用途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反思:除划龙舟吃粽子,我们还能怎么过端午

  在沙龙对话上,韩国端午祭2005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屡次被提起。不过,令很多老学者感慨的是,80后并不是一味地表达“很受伤”的情感,而更多的是反思和关注被自己淡漠许久的端午节。

  “长久以来,端午节都是与纪念屈原挂钩。端午节对于我们来说,似乎虚幻了一些,概念大了一点。但查阅资料以后我才发现它最初的起源是与驱邪、避瘟有关。”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硕士张志磊为这次论坛的发言充分准备了资料。他说,仲夏时节,天气转热,病虫滋生,所以端午节种种民俗事项都是为了驱邪、避瘟,比如挂艾草、喝雄黄酒等等。“因此,端午节实际上可以解读为倡导健康的生活,那么从这一点来讲,在端午那一天,我们是否可以做点什么,而不只是吃吃粽子,象征性地度过端午假期?”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顾希佳建议对于民俗文化,既要求同更要存异。“事实上,单就杭州而言,每个时代的端午风俗都有变化。比如龙舟竞渡。最迟在唐代,杭州已有端午竞渡,到了宋代,几种较权威的风俗记载中都不提端午竞渡了。”他又说到吃粽子,《梦粱录》说,粽子是和其他时令果品“当门供养”,而《武林旧事》和《西湖老人繁盛录》则都说粽子是作为节日装饰,被搭成亭台楼阁模样在门口或是人多的地方出现。

 

  传承:民俗文化,青年人热心接棒

  那么,青年人如何接好传承民俗文化这一棒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团委副书记杨亮拿大学中插花课程为例:“插花是日本的艺术,教材也是日本的。我想类似做端午香包等本土的民俗艺术也完全可以进入到大学课程中。”

  对于这一点,杭州师范大学也正好做了榜样。杭州师范大学有一个传统节日社,社团成员们会在中国传统节日前后几天,在校园内开展各种相关活动。

  比如重阳节时,组织会员一起登高,饮菊花茶;元宵节时进行猜灯谜、吃汤圆等活动,还邀请校内对于传统节日颇有研究的专家开展讲座等。

  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会长童芍素没有直指端午节,而是从民俗文化的概念入手,指出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是漫长农耕时代中华民族所积累的生存文化和生活智慧。“今天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地还原传统节日民俗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当代人的需要。”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09年05月2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2009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论坛在京启动
下一条: ·第三届中日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坛举行
   相关链接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王倩倩]危机与抉择:透视疫情影响下的非遗与民俗·[徐金龙]屈原故里端午节俗的传承困境及发展思路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刁统菊 骆晨茜]传统手工艺与当代传承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萧放]温情与崇高: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徐金龙]试析荆楚端午节俗的文化内蕴及现实价值·[林继富]端午节习俗传承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陈连山]说说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高志明]民间文学当代传承的特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