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人类学与民间文化研究:乔健先生访谈录
  作者:乔健 本刊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25 | 点击数:9530
 
本刊记者:山西乐户调查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田野调查,我想请您谈一谈在这次调查中您使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乔 健:我想第一个方法就是传统人类学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是做系谱。比如说我在访问你,我要问你的家世,做你的系谱。对乐户,我们原来希望把它追到明朝去,但是结果发现传统的系谱方法做不通,因为大部分乐户只能追记到四代甚至三代。但是有一个现象,我们发现,他们是阶级内婚的关系,我们改为横向地做。你娶了他家的女儿,他家又有姻亲关系,结果我们只要用三个系谱连在一起,就把那整个地区的乐户包括在里头,他们互相都有关联。这个倒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我想在系谱的研究上也是一个突破,不是垂直的,比如说每个家里头都有族谱,就是往上走。我们是横向,形成一个姻亲网络。后来,刘铁梁先生的学生岳永逸做天桥的说唱艺人,他也是我的调查员之一,他就做那个师徒的系谱。说书的啦,说相声的啦,到了一个地方,要看你的师承,要盘道,你的师傅是谁,你师傅的师傅是什么人,说清楚了你是他们这个行内的人,你可以在那里说唱,说不清楚,你是冒牌的,就把你赶出去了。这种师承也可以做系谱。这是说我们调查的第一个方法是做系谱。
第二个呢,当然是要做自传。你几个儿子,哪几个儿子还在做乐户,哪些已经不做了,你的夫人是不是乐户,你夫人的父亲是不是乐户,你的子女有没有娶乐户或嫁给乐户,他们出去表演的是什么等等。
除系谱、自传之外,就是深度访谈。我们很仔细地列出一系列的问卷来,但不是拿给乐户去填,不像社会学一样填,这个叫做开放式的问卷,半结构的,不是全结构的。全结构的问卷做好了让你自己去填。这个问卷是拿在我手里头的,我就是按这个提纲问,这个问题问完了我再问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他可能有很多发挥,我就让他去发挥。有时候他越扯越远,扯到别的地方去了,我可以想办法拉回来。不过,应尽量地让他去扯,因为扯到的这个问题可能你原来没有想到,就尽量让他扯。当然,在去之前你要尽量查阅文献资料。我的一个合作者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比较多,他大部分都是从一些史书上查一些宫廷乐户啊什么的,或者是“笔记”,关于乐户的一些传说,或者关于他们的一些故事。文献的资料当然要做一点,当然还要搜集一些,尽可能地搜集他们所保存的文献,这种文献大部分都比较有价值。比如乐户,雍正把他们解放以后,他们要生活,他自己做生意,这个时候他要有一个地盘,每一个乐户有一个地盘,他就在这个地盘里头做。这个地盘他们叫“衣饭”。“衣饭”这个词在《水浒传》里就有,或者叫做坡路。一个坡路是两三个村子,这两三个村子是我做的,别人不能够进来,进来的话那不得了。政府一直到民国时候都承认他这个地盘。这个衣饭可以继承,你有儿子,可以交给他,你有两个儿子,可以把你的衣饭分开,一人一半。到不得已的时候可以把这卖给另外一个乐户。还可以出租,我现在没有办法做了,我要用钱,那另外一个有办法的乐户他可去租,租十年二十年。这些出租有契约,我们收了不少契约,现在都放在山西大学华北文化研究中心里头。搜集的这些东西也是属于文献资料。
本刊记者:您是一位田野作业经验丰富的人类学家,您认为做田野调查时最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乔 健:我想不管你要去哪里,都要先查阅那个地方的有关文献资料。因为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你到任何地方都已经有人做过了,都可能有文献记录。对这些文献,你首先要搞清楚。搞清楚以后呢,你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就是在看了文献以后形成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假设性的答案。这些在你的研究计划里头都要有的。这些问题跟假设是你在那里做调查的一个指引,带着这些东西去田野,你不会浪费时间。否则,没有目的地去了以后什么都问,这里搜集一点那里搜集一点,结果回来以后你要的资料没有拿到。但问题是,你自己所形成的问题跟假设不见得对,你进去一看可能不是一回事情,那你就要重新组织。所以,一般讲进去后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主要在测验你带去的问题跟假设对不对,对了,再深入地做。所以我觉着,最好一去至少呆个半年的时间。时间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去几天又跑回来、去几天又跑回来,是不行的。
其次是尽量地参与,有很多资料,可能是真正参与的时候才能搜集到的。比如我在美国做关于巫术的调查。巫术那种东西,你要正式问这个他不敢跟你讲的,因为那是犯忌的。他讲错了以后,真的会有人来整他,但聊天的时候他就聊了。我自己有体会。比如今天我想不出去了,在住处整理我的资料,他突然跑来了:“哎呀,我太太生病了,你能不能带我太太去医院?”你不能不带。去医院至少开车两小时,送到医院还要看她怎么样,一天的时间就花掉了。但这里头有一个好处,你带他走一边跟他聊天,他也觉得应该跟你聊,你正式访问时他不告诉你的,现在都告诉你了。关于巫术的资料,都是聊天的时候弄出来的。我们一般不太用录音机,因为你摆一个录音机就弄得他很紧张,他不太愿意录。现在的人可能不在乎,可在当时他们是很忌的,你把他声音录下来,他怕你对他的声音作怪,用巫术害他。你去跟他聊天,聊完天以后写详细的田野日记。一定要养成习惯,当天晚上一定要写,过两天再写就可能忘记了,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你一定要记住,不要让人家知道你在做记录。
本刊记者:您讲得很好,乔先生,对年轻的田野工作者,您还想提出哪些忠告?
乔 健:我觉得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一个最基础的工作,没有做过田野你不能成为一个人类学家。而且这个是一辈子的事情。费老一直到他过世都在做,当然他身体不行,他可坐专列的火车,但到了地方他至少要把这些人请来,他还是要做。做田野是学术生命的一个延续,所以一定要做,不是做一次,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去做,一旦进入这个领域,那田野工作你就没有办法放弃,那就是你的职业的一部分,所以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在做。
本刊记者:谢谢您,乔先生,最后想请您对大陆的民间文化研究提几点建议好吗?
乔 健:费老在他临终的时候念念不忘的是,叫大家一定要重视求知,我觉得现在对于年轻人来讲,田野工作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少人愿意能够真正下到田野,并且至少要拿一年的时间在那里,这方面我希望得到改变,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希望现在年轻的学者尽量阅读外文的原著,不要靠翻译。因为现在的翻译老实说大部分水准不好,都有不少错误,所以尽量阅读原文,而且要成篇地读才行,不要看那种别人的介绍,别人的介绍往往是断章取义。尤其是这种人文社会科学的著作,每一个名词都有它一些特别的意思,中文在翻译的时候往往随便翻译个字,如果你不读原来的词,你就不晓得它这个名字实际的意义在哪里。而且不单这个字本身,还有这个字原来的字源如何去追溯。所以我认为一定要读原文,读全篇,尽量不要依赖二手资料。
第三点,就是多看一点真正的异文化。不能只看到中国,我们一定要了解一点其他文化。要提倡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只是开阔视野,还可以增加你解释的深度和宽度。
 
(原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梁庭望:中国文学史需要重新书写
下一条: ·BTV访谈:从韩国端午祭开始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施爱东]为民间文化事业培育青年人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