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张海沙]唐宋文人对《金刚经》的接受
  作者:张海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9 | 点击数:14835
 

  《金刚经》的宗旨是万法皆空,论述的方式是“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三段论式,这是较为典型的印度思维方式。而唐宋文人有自己的阐释方式。以无心解空。“朱子尝答《金刚经》大意之问,有云:彼所谓降伏者,非谓欲遏伏此心,谓尽降收世间众生之心,入它无余涅磐中灭度。都教你无心了方是,词恐未然。详其语意,只是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盖欲尽灭诸相,乃见其所谓空者耳。”(注:《困知记》卷下,《四库全书》第714册第315页。)这段话是明代罗钦顺记载的,《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有这段话的原文“或问金刚经大意。曰:他大意只在须菩提问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两句上。故说不应住法生心不应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答云何住。又说若胎生若卵生若湿生若化生,我皆令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此是答云何降伏其心。彼所谓降伏者,非谓欲遏伏此心,谓尽降收世间众生之心,入它无余涅磐中灭度。都教你无心了方是。”

  有意思的是,罗钦顺实际上是儒学家,其传记入明史儒林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罗钦顺“其痛辟佛教、反复抉摘、因人之所明而牖之,尤为详尽剀切。高攀龙尝称,自唐以来,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洵有裨于正学矣。”以一位痛辟佛学的儒学家,引用同为儒学家的朱熹的话来解释《金刚经》的无心即空观,这反映出宋明儒学对儒释的融合。罗钦顺反佛,但是,他反复阐述佛学特别是《金刚经》的观点。“尝曰佛书数种,姑就其所见而论之。《金刚经》、《心经》可为简尽。《圆觉》词意稍复,《法华》紧要指示处才十二三,余皆闲言语耳。且多诞谩。达摩虽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后来说话不胜其多。亦尝略究其始终。其教人发心之初,无真非妄。故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同上)

  以自悟自明作为最高境界。“故《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是以有言皆是谤也。今则仙翁歌咏性道,亦不获已,而言之固已赘矣。此余所以不复加解释者,不欲为画蛇添足也。惟愿猛烈高明之士,不由外得,直于自己胸中自悟自明,卓越独耀,直下承当,受用将去,不问喧静。语默酒肆花街,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头头无别,处处和谐,尽十方世界,具一只眼,出一双手,妙用纵横,四通八达,盖天盖地,随处运动而莫非真,随所施为而无不可。则知这里本来天性具足,无欠无余,拟议自弛矣。所能俱忘矣。无问地应、无思无虑,虽性之一字,抑亦用不着也。”(注:《悟真篇注疏、直指详说》,《四库全书》第1061册第522页。)这段话是宋代著名道家人物所说。《悟真篇》宋代道家领袖人物张伯端的著作,其注疏为翁葆光所作。

  以智慧作为宗旨。“智慧比金刚,能碎诸烦恼。良哉须菩提,为众非草草。再三立问端,一起复一倒。要以撼瞿昙,俾之摅怀抱。瞿昙了不异,意切如姥媪。始终谈四相,毕竟尽除扫。为言福德性,胜施千万宝。因果本来空,种种惟心造。默观契予意,披味恨不早。已喜识真吾,何妨行六道。”(注:宋郭印:《云溪集》卷五,《读金刚经》,《四库全书》第1134册第31页。)

  实际上,对悟自性及对智慧的强调,并不合乎《金刚经》的思想。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反复告诫“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扫除一切,法亦应扫。这种思维方式对传统文人而言,并不是很好接受,他们更愿意有破有立。

  文人对《金刚经》的探讨,有时在佛教教义方面是很深入的。苏辙《书金刚经后》“又读《金刚经》,说四果人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乃废经而叹曰:须陀洹所证,则观世音所谓初于闻中入流无所者耶?入流非有法也,唯不入六尘,安然常住斯入流矣。至于斯陀洹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阿那含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盖往则入尘,来则返本。斯陀含虽能来矣,而未能无往。阿那含非徒不往而亦无来。至阿罗汉则往来意尽,无法可得。然则所谓四果者,其实一法也。但历三空,有浅深之异耳。予观二经之言,本若符契,而世或不喻故明言之。”(注:《唐宋八大作家文钞》,卷一百六十四,《四库全书》第1384册第937页。)

  唐宋时期,书写《金刚经》成为风气。既要告诫众人不著于相又不能减灭大众的信奉热情,文人应邀为所写《金刚经》作的序跋中见出智慧。“闻昔有人,受持诸经,摄心专妙,常以手指,作捉笔状,于虚空中,写诸经法。是人去后,此写经处,自然严净,雨不能湿。凡见闻者,孰不赞叹,此希有事?有一比丘,独拊掌言:惜此藏经,止有半藏。仍知此法,有一念在,即为尘劳,而况可以,声求色见?今此长者,谭君文初,以念亲故,示入诸相。取黄金屑,书《金刚经》,以四句偈,悟入本心。灌流诸根,六尘清净。方此之时,不见有经,而况其字?字不可见,何者为金?我观谭君,孝慈忠信,内行纯备。以是众善,庄严此经。色相之外,炳然焕发。诸世间眼,不具正见。使此经法,缺陷不全。是故我说,应如是见。东坡居士,说是法已,复还其经。”(注:《东坡全集》后集卷二十《金刚经跋尾》,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665页。)

  文人在对《金刚经》义理的探讨方面,具有创意的是以诗解经。“元云峤居士徐士英作《金刚经口义》,多以儒书证佛言。其解一相无相分四果之义,以杜诗证之,亦甚可喜。其说曰,第一果云,不入声色香味触法则是知欲境当避。此果之初生,如‘山梨结小红’之始也。第二果云,一往来则是蹈欲境不再,此果之硕,如;‘红绽雨肥梅’之时也。第三果云,不来则是弃欲境,如遗此果之已熟如‘四月熟黄梅’之际也。第四果云,离则欲则是去欲境已远,此果之既收,如‘挂壁移筐果’之日也。以果字说经,又一一证以杜诗,亦可为诗禅也已。”(注:《丹铅余录》,卷十七,《四库全书》第855册第120页。

  “愚斋云,崇观间陈子高有诗名,集中有:‘五月菊云黄’。菊有本性,霜余见幽茂,名缁。喻般若。太史谨占候云:《云僧雪庵诗》‘满径露溥黄般若,戛檐袅翠真如。’按六祖《金刚经解》,何名?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也。《传灯录》云: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知若为?国师曰:《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显而易见般若乎?《传灯》又云,赵州或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无非般若。”(注:《百菊集谱》,卷三《四库全书》第845册第76页。)

  以《金刚经》的思想解文章和辞赋。“东莱先生注观澜文,谓《后赤壁赋》结结尾用韩文鼎联句,叙弥明意,文豹谓不然。盖弥明真异人,文公真纪实也。与此不同,《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时,如梦幻泡影。东坡先生贯通内典,深悟此理。尝试赋《西江月》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则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注:《说郛》卷三十八上《四库全书》第878册第94页。)

  除了将《金刚经》与诗词文章互相阐释以外,僧人和文人也会以诗歌来表现自已的对《金刚经》的心得和体悟。寒山诗:“人以身为本,本以心为柄。本在心莫邪,心邪丧本命。未能免此殃,何言懒照镜。不念金刚经,却令菩萨病。”(注:《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978页。)高适诗:《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吾师晋阳宝,杰出山河最。途经世谛间,心到空王外。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注:《全唐诗》第三函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98页。)   

  当然,既使是再喜爱《金刚经》,它仍然只是佛教的经典,与封建文人赖以安身立命儒家理论相比,文人自然可以对其提出批评。“《金刚经》只欲说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者为幻迹,此所以偏于空虚也。圣人则道器合言,所以皆实。”(注:《读书录》卷五,《四库全书》第711册第619页。)不过,批评的声音是微弱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文杂志》在线阅读

上一条: ·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下一条: ·[朱浒]燕大社会调查与中国早期社会学本土化实践
   相关链接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陈金文]压抑与释放:论机智人物故事产生与流传的心理机制
·[王惠]同乡异地的“祖先”·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
·[鹿忆鹿]晚明《山海经》图像在日本的流传·西秦戏从田间唱到全国 学者:流传至今较为罕见
·[孙明辉]论“刘阮传说”的产生、流传和文化影响·[毕雪飞]高辛氏子传说在日本节日中的流传
·[刘伟]昭君故事母题的民族融通意涵 ·邹振东:流传千年的可能不是陋习
·[常红萍 王亚军]民俗时空研究的本土化实践与转向:基于吉登斯时空理论的延伸·[钟进文]藏族《格萨尔》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流传与变迁
·[刘亚虎]盘瓠神话的历史价值及其在武陵的源起与流传·[吕德廷]执雀问生死故事的流传
·[刘镁硒]口头传统的延续与流传·[黄珅]《天下郡国利病书》流传考
·王丕琢:民间虎形器物常被用来避邪 手工布老虎广为流传·罗山皮影戏流传上千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