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破坏严重 汶川等五县倡议抢救羌族文化遗产
  作者:王冬冬 编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8 | 点击数:4383
 


       
姜维城、萝卜寨、羌绣……这些别具羌族文化特色的遗产将得到统一的抢救和保护。
       
19日,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5县联合发出倡议,联合起来抢救、保护和修复羌族文化遗产。

 

破坏严重  保护迫在眉睫
“汶川大地震造成绝大部分羌族村寨房屋倒塌,文化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汶川县文体局的余梅介绍,地震中,“姜维城古文化遗址”汉代夯土城墙和明代石城墙仅存基础。羌族的建筑瑰宝――布瓦黄泥群碉3座泥碉仅存三分之一,石碉全部倒塌。
另外,2名释比传承人和5名羌族艺人遇难,7个非物质文化传习场所损毁倒塌,萝卜寨羌民族生态保护区夷为平地,龙溪“羌人谷”等羌文化原生态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所需要的如金丝猴头帽、神杖、响铃、羊皮鼓等器具受到了极大的损坏,许多珍贵的器具被埋后已经无法复制或修复,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部分掩埋。“羌族没有文字,文化传承相对脆弱,加之汶川特大地震破坏,羌族文化遗产受损极为严重,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余梅说。
 
5县联合合力保护羌文化
19日,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5县一起通过了《关于共同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倡议》。按照《倡议》,5个县将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总体框架下,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轮值联席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以随时举办,分别由汶川、茂县、理县、松潘、黑水轮流承办,并逐步扩大至北川、平武及陕西宁强、略阳等有羌族聚居的县。
“这样,保护和抢救羌族文化遗产就可做到资源共享,统一行动,统一规划,形成合力。”汶川县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努力,他们将建设一个完整的羌族文化保护体系。
 
力争3年初步完成抢救
余梅介绍,目前“布瓦黄泥群雕及民居村寨”、“姜维城古文化遗址”的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他们邀请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完成了修缮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的田野调查和文字编辑工作,现已提交国家文物局审批。还邀请了陕西、广西的文物专家制定萝卜寨和羌锋寨的保护规划。“萝卜寨的保护初步确定为部分保存、部分原貌修复。”他们组建了“阿坝民羌建筑保护研究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支有丰富经验的施工队伍。茂县文体局局长王德峰称,位于茂县境内的羌族博物馆重建已被列入该县今年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并完成了前期施工,预计512日开工。
余梅说,力争用3年时间初步完成羌族文化抢救、名录和研究传播平台建设,用5年时间初步完成挖掘和传承机制建设,到2019年,使汶川县珍贵、濒危的羌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羌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
 
专家建言注意文化原创性
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说,目前已经确定了21个羌族文化保护点,其中汶川、茂县等5县占了10多个。“在修复时,一定要注意文化原创性。”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王川说,比如萝卜寨、桃坪等地,原来是何种材料建设,修复时就用何种材料,并且要注入羌族文化元素。“不要搞仿古一条街。”通过文化的修复与保护,打造一条羌民族文化长廊。

  文章来源: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2009-03-22 07:35: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北京:崇文宣武联合申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下一条: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初见成效 “非遗”保护立法加速
   相关链接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柯小杰]传统村落:活态的民俗博物馆
·冯俊杰、王潞伟主编:《中国民间小剧种抢救与研究》·李生柱:侗族童谣文化遗产亟需抢救和保护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柯小杰 余林玲]民俗与旅游相融合 打造羌族文化名片
·[杨杰宏]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柯小杰]夬儒节:羌族节日民俗的复兴·[卞世香]关于羌族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发布· 中国“三大史诗”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新进展
·年华易老 记忆永存·[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张曦:《民族走廊与地域社会:羌族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思考》·[林继富]十年,非遗保护的羌族经验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人走艺绝 浙江非遗抢救记录进入读秒时间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10年间减少90多万个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