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后记
  作者:林继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24 | 点击数:7886
 

 

  捧着这篇论文,喜悦和伤感齐袭心头,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从2001年来北京求学的那一刻起,我就深知这是一段不平坦的路,一段烦乱纷绪的路。在这段道路上,令我最揪心、最无助的2004年10月父亲去世,到2005年2月母亲离我而去的那段日子。我在担心和焦虑中度过,在苦闷和伤痛中潜行。父亲去世后。我不得不把母亲一人丢在家,踏上北去的列车,回到学校,继续论文写作。计划中的寒假是陪伴母亲,可是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又不得不坐上南下的列车,回来已是年关。临回京的当晚,母亲又离开了我,此时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一个人坐在书房,头脑一片空白。四年来,因为求学,我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每次回到武汉匆匆背着行囊下乡调查,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对自己的病情只字不提,生我养我的父母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用生命支持着儿子的事业,这种伟大的无私任何语言也难以表达。论文快要结束的时候,父母的音容笑貌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好想好想他们!

  北京求学之路即将结束,就像昨天,四年前拜钟敬文先生为师时,我背着空如洗的行囊踌躇满志负笈北上;四年后,从刘魁立教授门下“出炉”时,整理沉甸的行装坦然南下,心如止水的平静自得怡然,不时的兴奋和激动搅得我头晕目眩,烦乱的思绪中导师和同事的指教、关心、帮助那么清晰,那么感人!

  跟钟敬文先生的一年,先生被无情的病痛折磨,但是,仍忘不了指导我的为人和为学。忆起在先生病床边的日子,丝丝话语沁入心脾,此情此景难以忘怀。

  导师刘魁立教授的关心和爱护一直温暖着我。记得论文选题那段日子,刘魁立老师将目前民俗学的研究现状和最前沿的学术领域道过一遍,在他的指导下,我经过慎之又慎的选择,最后,确定的论文选题同时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

  论文的写作先生自始至终都悉心指导着每一个细节。从基本设想到提纲的制定、研究思路的形成,从田野调查到文本资料的搜集,从标题到正文的用词,从初稿到最后的文字定稿无不浸透着先生的心血。先生渊博的学识,常常在我写作迷茫困顿时指点迷津,豁然开朗的顿悟令学生兴奋不已。先生严谨的治学和字斟句酌的写作风范学生终生受益,先生倡导宽松、民主的学术风气,给了我自由的学术空间,这些都是我做人和做学问宝贵的财富。先生的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先生的大智慧、大学问,给予学生终生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先生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让我跨越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坎坎。父母相继离开人世的那段日子,我的人生灰暗到极点,失去亲人的伤痛几乎要将我击垮,是先生的安慰和开导、鼓励和支持才使我从绝望和苦闷、纷乱和焦虑中走了出来。

  能成为先生登堂入室的弟子,是我的幸运,是我的福份。“生有涯而学无涯”。论文的写作如果能贯穿先生思想的一二,也算不负先生的培养之恩。我深知只有刻苦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中国民俗学的贡献,那是对恩师的最好报答。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的传道受业,给予我学术的新起点,思想的新飞跃。董晓萍教授、刘铁梁教授、萧放教授、万建中教授和杨利慧教授给予我生活和学习上很多照顾,在此深表谢意。资料室的王德宽老师在借阅资料方面提供了极大帮助,借此机会,我也要向他表达真诚的谢意。

  引领我走上民俗学道路的刘守华教授一直关心我走的每一步,无论生活上,还是事业上总是给予最大的帮助,他在百忙当中不断关心我的学业和论文进展情况,学生将终生感念;黄永林教授的提携和帮助,使我在学业上克服了许多困难,他那兄长般的情怀总是令我感动。陈建宪教授为我分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付出了大量劳动,在此深表谢意!

  朝戈金研究员、贺学君研究员、邢莉教授、吕微研究员、高丙中教授,安德明研究员,他们在不同场合给我灵感。在此深表谢意!

  感谢师姐巴莫曲布莫、张雅欣,师兄尹虎彬、叶涛、施爱东。师兄弟在一起总是那么其乐融融,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谈道论文的快乐不断给我启迪,不断催我奋进。

  感谢我的研究生祝晓春、周惠英、欧阳梦对我的理解,师生天各一方,是学习把我们连在一起,她们的自觉,她们的勤奋给我减轻了很多负担。

  王丹师妹对我的帮助终生难忘,是她的鼓励让我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是她的帮助把我从繁忙的杂务中解脱出来,她不仅帮我整理了大量资料,分担了其他的研究任务。而且论文从文字到排版,都耗费了她大量的精力。在此一句“谢谢”无论如何也表达不了我心中的此情此境!

  掩卷之际,我更怀想长阳,怀想武落钟离山,怀想都镇湾。那些熟悉与不熟悉的无数故事传承人,他们中的代表孙家香、李国兴、刘泽刚、刘华阶和刘清远,为我一次又一次的演述,成为论文的材料基础,回想采访他们的日子,股股暖流涌上心头!

  感谢长阳县都镇湾的父老乡亲,8年前来长阳,总是担心这里有我听得懵懵懂懂的土语,有难以适应的地方独特习惯。然而,从我进入长阳那天起,过去的担心和不安,对土家民众生活产生的畏怯,随着与村民们的广泛接触烟消云散了。长阳的老百姓,都镇湾的父老乡亲给予了远比我预想更为充实、更为宏阔、更为真切的课题。

  感谢老朋友萧国松,每到长阳,第一个见到的就是他,他的无私、他的热情、他的真诚感动着我,他不仅是长阳出色的叙事传承人,而且还是当地热心的文化干部。我每次来长阳,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总是全程陪同。作为长阳文化名人,他像一张“通行证”,因为有他,我每到一地,调查出奇的顺利和圆满。每当夜深人静坐在电脑前,敲击长阳、敲击都镇湾时,总是想起他。

  感谢长阳县领导的大力支持,老县长刘光容,现任县长马尚云,原宣传部部长张念国、老文化局长龚发达,现文化局局长胡世春,民族宗教局长向祖文,文化馆馆长刘志敏,原都镇湾镇长助理赵冬菊,镇人大副主任余发勋,现镇文体委员和镇文化广播电视站站长等为我的考察提供的许许多多的方便。

  感谢都镇湾文化广播站副站长田凤鸣,陪我走过都镇湾的山山水水,他的质朴和热情总是化解了我在都镇湾的担心,他的帮助总是来得那么及时。

  感谢渔峡口镇文体委员林爱梅,老教师张盛柏,资丘镇文化站站长田玉成等,他们以各种方式为我在长阳调查提供帮助、提供支持。

  感谢宜昌地区文联王作栋副主席为我的考察提供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生活便利!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为我完成学业在时间和经费上提供的支持。

  感谢李丽为我的学习和家所做的无私奉献!爱子林诗尧正值学习紧张时期,我却不能在他身边悉心照顾他,歉疚的心情时时深深地敲打着我。

  这颗浸润着无数老师、朋友和家人心血和智慧的果实,留给我的是收获,是种子。在这个生机盎然的季节,播下这枚种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收获更大、更实的果子。既然我选择了远行,就会以此为新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朝前走!

2005年4月30日于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第二公寓209室
2006年11月20日修改于中央民族大学综合楼910室
该书于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章来源:林继富博客

上一条: ·[林继富]《村落空间与民间叙事逻辑——都镇湾民间叙事资源研究》后记
下一条: ·[林继富]《中国民间故事》后记
   相关链接
·[谢亚文]格雷玛斯行动元理论在民间故事中的应用·[王之心]“北京375末班公交车事件”新媒体中的传播变体调查报告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
·[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
·[刘经俏]次生口语文化时代的民间故事讲述·[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
·[郭晓宇]长生不老之药与镇地之宝:民众对人参的地方性认识·[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
·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