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蔡富莲]当代凉山彝族家支聚会及其作用
  作者:蔡富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8852
 

  
  五、结语
  
  当代凉山彝族的家支聚会是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解放前,凉山彝族社会主要依靠家支得以维系和发展,虽然社会外在化控制弱,但社会内在化控制较强。解放后,虽然国家在彝区建立了县、乡、村各级政治体系,但民间传承下来的父系血缘制度却一直在延续。改革开放前,彝区在表面上看似乎已经没有了家支头人,也没有再搞家支聚会,但实际上,这是政治强压下的一种假象,家支组织只是采取了类似“冬眠”的做法。当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家支活动便势不可挡地在彝区农村开展起来,并在社会控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凉山彝族的家支聚会是在当代社会外在控制力减弱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互助方式,是彝族传统文化在开放政策下的一种表现形式。开放的政策还为城镇彝人回归传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代凉山彝族地区的家支聚会还是彝族人民在集体所有制解体后的一种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社会外在化控制减弱,分散单干的个体在心理上需要寻求一个归属和依靠,这时,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支便很自然地弥补了这个空缺,使家支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人们通过家支聚会,又回到集体之中,不仅获得集体认同感,而且还获得文化认同感。为了得到家支群体的帮助,许多家庭不得不离开居住多年的老家而搬迁到本家支较集中的新地方去生活。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彝族地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搬迁现象,既有跨乡、跨县搬迁的,也有跨州、跨地区搬迁的,形成聚家支而居的格局,一个或两三个家支构成一个村寨的主体。在社会外在化控制减弱的情况下,社会内在化控制得到了加强,为了维护本家支成员的利益,家支头人通过家支聚会,邀请宗教职业者主持宗教仪式,举行家支成员集体盟誓,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家支聚会满足了人们的归属感、安全感、荣誉感,因此可以说,当代凉山彝族的家支聚会既是彝族人民的一种社会的需要,也是其心理的需要,它已成为彝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部分。


(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太平壮欢:山野般的清纯
下一条: ·[张晓]美国社会中的苗族家族组织
   相关链接
·[甲巴拉则]“谷册乌”:凉山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支格阿鲁报仇”文化逻辑考释·[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张译匀]龙木耳村彝族石头传说调查手记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朱熹晨]功能主义视阈下的彝族阿细祭火节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王菊]由史俗到经述: 彝族毕摩经籍中的“狸猫换太子”故事
·[王蔚]浅议彝族“灰姑娘型”故事母题特征·[唐钱华]主位、错位与归位:乡村文化振兴中政府移风易俗角色的新思考
·[贾国立]红河彝族尼苏人叫魂仪式·[陈晓颖]“礼簿”上的秩序与变迁
·[刘亚虎]彝族史诗在南方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王光荣 王春燕]芒佐支系彝族酒礼歌的功能与传承
·[巫达]变异中的延续:凉山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及其动因·[王丽清 董秀团]彝族土主信仰传承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研究
·陈永香 等:《彝族史诗的诗学研究——以<梅葛><查姆>为中心》·[叶宏 李金发]神话的结构与彝族生态文化
·[李娜]方山彝族俚濮人的生产习俗与民间信仰·[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