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内蒙古加紧挖掘整理西部草原长调“古如道”
  作者:任君 孟瑞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6 | 点击数:4486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4日电(任君 孟瑞林)据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文化局介绍,日前,杭锦旗联合各地相关学者开展挖掘整理内蒙古西部草原长调民歌“古如道”工作。

    据介绍,“古如道”为蒙古语,“古如”汉译为“国度”或“朝政”,“道”汉译为歌曲。此类歌曲源于宫廷,音乐属于长调体裁,后因王权衰落而流传于民间,成为蒙古族民间古典音乐的精品。“古如道”集中展示了蒙元以来蒙古宫廷礼仪音乐的面貌。 “古如道”的基本特征是无伴奏,而且不能随意吟唱,一般只在隆重而盛大的庆典仪式上演唱。以唱时政、唱佛教、唱父母、唱故乡、唱骏马和说教为主。

    经过整理发现,“古如道”现仅留存于内蒙古杭锦旗北部一带,现存曲目仅百余首,会唱之人更是寥寥无几,并且大多是老年人。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现在还会唱“古如道”的人最高年龄已达90多岁,年龄最小的也在50岁以上。

    2007年“古如道”被列为首批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古如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音乐专家苏建军指出,“古如道”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音乐学、文艺学和语言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方面,是蒙古族古老文明的结晶。同时,“古如道”的发现,弥补了长期以来内蒙古西部草原无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缺憾。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4月25日 07:23:3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无锡倡议:呼吁科学保护文化线路遗产
下一条: ·失传两千年《尚书》重现
   相关链接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
·[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
·[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
·[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民歌,唱出山山岭岭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王雅琦]畲族民歌非遗保护实践及反思
·[施尧]20世纪以来日本民谣采集的学术史研究·[蒋聪 李恒坤]又探茉莉花
·薪火相传 内蒙非遗文化绽放古老苍韵·[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