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尹绍亭]谁是文化传承的主导
——从两个试点村的成败看村民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作者:尹绍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0 | 点击数:11168
 

 
 

仙人洞村的毕摩
 

 

仙人洞村的民族赛装会吸引了众多少数民族群众。
 

 

巴卡小寨基诺族博物馆的文化传承活动。 (尹绍亭 供图)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的乡村和谐发展的理论及其开拓探索的实践。作为一个探索性、试验性的项目,10年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许多实质性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乃至不成功的案例和教训。及时总结并交流这些经验和教训,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成果,最大限度地共享成果,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多力量的参与下,将这个事业进行下去。

  仙人洞村:文化保护利用的榜样


  村民热爱本民族文化,自觉进行文化传承,创造性地开发文化生态旅游,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作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试点,仙人洞村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典范  

  仙人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行政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该村在1999年被选择作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试点时有村民173户759人,除了一户是汉族外,其他全部是彝族撒尼人。文山州大部分地区为喀斯特地貌,仙人洞所处之地尤为典型。村子靠山临湖,景色十分优美。然而,在1999年以前,仙人洞村却是一个非常贫穷的村寨。“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破烂不堪”是其当时的写照。

  早在1992年,项目组专家王国祥研究员到丘北县进行考察后,在《云南日报》上发表了《丘北山水胜桂林》的文章,首次向世人介绍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丘北县普者黑。但是怎样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又快又好地把旅游事业发展起来,却是当时村民们感到困惑的大问题。为此,他们找到了项目组,使该村被列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试点村。

  仙人洞村被列为试点村之后,打起建设“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第一村”的大旗,开展了群众性的建设活动,先后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发扬优良传统。重新认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对保护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原有的习惯法和村规民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村里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和行为规范,并把发扬优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作为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的核心目标。二是改善环境,建设美好家园。村民们团结一心,家家户户搞建设,村里的土路被改筑成石头路,民居实现了人畜分离,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为了美化环境,人们还在村中开挖了大面积的荷塘,在村里村外种植了数千株竹子和树木,使村容村貌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发掘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村民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以各种形式恢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比如开办彝文夜校、恢复了火把节等传统节日活动和撒尼人的祭天、祭神、祭祖等仪式。四是继承传统,发展创造。村民们除了依照传统方式进行文化活动之外,还创造了许多形式新颖独特的文化活动,包括篝火歌舞晚会、民族赛装会、荷花节、花脸节、对歌赛等,这些活动既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又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受当地民众和外来游客的欢迎。五是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景点。仙人洞村背山面湖,现在划船赏荷已成为该村旅游的“重头戏”,村民们还开辟了山顶观景台、溶崖洞窟观赏探险等景点。六是新建民居旅馆,满足游客需求。为了给游客提供较好的食宿条件,村民们改变观念,大胆贷款建设新房屋或改造老房子。现在大部分人家建造了宽敞明亮的民居旅馆,全村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村民年均收入从过去的几百元上升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仙人洞村为什么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好?笔者以为,第一,该村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比较健全的的运行机制。该村的领导班子将近10人,除了村党支部书记、组长、副组长之外,还有作为宗教祭司的“毕摩”和家族长老的长者以及妇女主任等。其领导班子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传统世俗权威与国家行政权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决策能够体现各方面的意志并有效地付诸于行动。第二,在选举村民领导小组成员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扬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成员大多是比较优秀的精英分子。第三,该村居民主要为撒尼人,属于彝族的一个支系。在长期与周边各民族交往共处的历史进程中,撒尼人形成了开放进取的文化特质。这种外向积极的文化特质使得他们在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的过程中能够兼收并蓄,敢为人先,勇于创造。第四,撒尼人长期与多民族杂居,在造就开放进取精神的同时,还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仙人洞村撒尼人之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化自觉性,在外地商人大量涌入时能够保持自身特质,也许都可以从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中寻求答案。第五,村民充分信任项目组。由于信任,项目组的理念很容易被村民们理解,许多建议和方案也能够得到拥护和落实,这无疑有利于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建设,有助于仙人洞村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4-17

上一条: ·[燕玲]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古老的吟唱:朱伦呼兰比
下一条: ·[罗云]隆回花瑶民间艺术研究
   相关链接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檀力]关于安徽“长丰剪纸”非遗文化项目入驻朱巷镇文创园可行性计划·[石国伟 樊颜军]新媒体视角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播与文化传承研究
·[卢朝阳]民俗学研究的“地方化”探讨·[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关伟铭]同源异脉: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民俗特征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柴书毓]现代公厕景观叙事中的楹联文化传承研究
·[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
·[席建立]乡村振兴中的民俗文化流变·[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王嘉炜]莆田涵江卓坡村民俗信仰研究·[罗婷]语言学视域下的乡土文化传承
·[李毓 林立英]文化濒危与教育:水书文化传承的实践特征与机制·[郝倩]年俗中的“内丘神码”暨张夺村民对其认知程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