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看陵护坟 历史延续2000多年
  作者:记者 王永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0 | 点击数:9701
 

汉朝军人 应征领俸护帝陵 宋明盛行 家家有人守祖坟
看陵护坟 历史延续2000多年

人物介绍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亚细亚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守墓人,顾名思义,看管、守护陵墓的人。守墓人自汉朝时期见于文献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一特殊的职业、特殊的群体成为了清明祭祀这一古老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民俗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萧放日前接受《法制晚报》记者专访,向记者介绍了守墓人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朝时期,为帝王守墓的是职业军人。到了宋明时期,除了职业军人为帝王守墓以外,还有家族式的守墓,这些守墓人都是先人的子弟。
    民国时期乃至现在,出现了职业守墓人。

最早出现
汉朝时期军人为帝王守墓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在我国,守墓人出现在哪个时期?
    萧放(以下简称萧):守墓人自汉朝时期见于文献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书》、《后汉书》中都有记载,那个时候主要是给帝王守墓,汉朝特别重视陵墓的建设和墓地的管理。每个皇帝都有陵墓,也都有守墓人。
    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因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返本追宗观念日益增长,人们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非常重视。

    FW:都有哪些人为其守墓呢?
    萧:军人。在汉朝的时候当兵的都不是职业军人,需要打仗的时候就去打仗,不需要打仗的时候就回家种地。有的军人被应征去守墓,守墓的人得到国家给的俸禄。

    FW:那在当时普通的亡者需要人守墓吗?
    萧:普通人守墓一般叫守孝,先人去世以后三年之内都要在坟地旁搭建棚子居住,以尽孝道,且必须是自己家人看守,外人是不可以的。
    其间有许多禁忌,包括不能结婚、不能有两性关系、不能有高兴的事情等。

    FW:当时的守墓与后来的守墓有不同吗?
    萧:汉代普通人的守墓一般被称为守孝,都为三年之内,也有常年一直守墓的。而后来的普通人守墓都为常年守墓。

发展盛行
宋明时期大小家族都有守墓人

    FW:汉朝之后,守墓的习俗和守墓人的身份有什么变化吗?
    萧:守墓的习俗和守墓方式没有发生变化,多是家族子弟为先人守墓。

    FW:什么时期最为盛行?
    萧:宋明时期。宋明以后越来越强调家族制度,对墓地管理特别重视,有专人为帝王守墓,一些大家族建立祠堂,并有专门看祠堂的人,也有人专门看管墓地。

    FW:那像普通的老百姓呢,他们为先人守墓吗?
    萧:小的家族一般也有自己的墓地,墓地由家族来看护,这些墓地一般都离住处比较近,便于看护。

    FW:这些专门看管墓地的人都为什么身份?
    萧:为帝王守墓的人一般都为军人,为大家族看管墓地和祠堂的人一般为家族特别聘请的老人,小的家族都是亲人守墓。

    FW:以前主要是帝王家有守墓人,为什么后来普通人家也有了守墓人呢?
    萧:主要是宋明以后越来越强调家族制度,对墓地管理十分重视,另外也受到上层人士的影响。

    FW:能举例说明一个普通人家有守墓人的故事吗?
    萧:我举一个东汉时期的例子。东汉的蔡顺特别有孝心,他母亲平生最怕雷,自母亲去世后,每当有雷,他就环墓哭泣说:“顺在此。”
    太守知道他的事迹后,每到有雷时就派车马送他去墓地。后来有人推举他为孝廉,他以不能远离墓地为由,坚决不去。

    FW:清朝时期的守墓情况是怎样的呢?
    萧:清朝时期基本沿袭了宋明的传统,没有太大的变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2009-4-5 9:50: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宗迪 周志强]神话、想象与地理:关于《山海经》研究的对话
下一条: ·曲艺革新与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关链接
·[徐永安 杜高琴]十堰市东岳古台民间祭祀盛衰记(调查报告)·[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
·[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张洁]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的再造·[扎西卓玛]中国传统村落中的非遗探究
·[钱寅]论礼俗传统中祭祀与婚姻的关系·[徐仕佳]琉球王府的时间想象:以祭祀仪式择日为例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东雷村上锣鼓调查·[严曼华]身份认同与情感共振:朝山进香群体的祭祀圈研究
·[张多]一个仪式的两次节庆:哈尼族“阿倮欧滨”祭祀的节庆再造·萧放: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
·[柴慧霞]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戏台考述·[张梅]论民间信仰与闽台社会
·[王蔓蔓]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重阳祭水大典田野调查报告·[沈昕 戴伟]“汪公菩萨”信仰空间扩张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